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意义及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意义及用法

ID:21965488

大小:95.73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0-25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意义及用法_第1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意义及用法_第2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意义及用法_第3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意义及用法_第4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意义及用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意义及用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意义及用法【考点分析】文言虚词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义,难点是理解词语的用法。15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贝J、之)有多种含义,复习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江苏高考虽没有单独设题考查虚词和文言句式,但不能不提防出现虚词单独命题的可能。【知识汇总】要求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按其用法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兼词六类。一、代词:而、何、其、若、焉、之1.人称代词:用作第一人称(其、之)、第二人称(而、乃、其、若、之)、第三人称(其

2、、焉、之)。例:而(你的)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2.指示代词:其、之。例:于乱石间择其(其中的)一二扣之。3.疑问代词:何、焉。例:其间旦暮闻何(什么)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二、副词:其、且、以、与、贝t乃用来表范围,表语气,表时间,表判断。三、介词:以、于、为、因用来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目的,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例:天下熙熙,皆为(为了)利来;天下攘攘,皆为(为了)利往。四、连词:而、且、其、若、以、因、与、贝1J有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选择、目的、条件、程度

3、等作用。例: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五、助词:其、所、为、焉、与、之1.语气助词:其、所、为、焉。表疑问、反问语气,感叹语气,陈述语气,还有调节音节的作用。例: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欤,呢)?2.结构助词:之、所。“之”常常作定语的标志,有时也作补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还可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或用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所+动词”用来表人、事物、处所。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六、兼词:焉作为兼词的“焉”一般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于何”。“于”是介词,

4、“之”“是”“何”是代词。例: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考查方式】题型有五种:①选用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这是考查的主要方式。②选用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它们在句中意思的异同,这是考查的次要方式。①在题干中给出例句,要求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②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用法上的异同,它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字形的虚词进行比较。③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④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5、汉语(其中涉及的文言虚词为采分点)。【例题讲解】例1(2012•安徽卷)(原文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B.填淤则舟楫不通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月出于东山之上D.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解析本题考查形式是选用课内和课外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A项中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B项中第一个“则”可解释为“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折连词,可解释为“却”。C项中第一个“于”,

6、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从。D项中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答案A例2(2012•江苏卷)(原文略)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解析本题把文言虚词放在译句中考查,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以”和“于”两个关键点,“以”可以翻译成“凭”或“作为”,“于”表比较。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的官司员贤能啊!在实际解题中,还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①把虚词的连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混淆。如“虽然”,在古汉语中有几种意思:虽然这样、

7、即使这样等。②用今义释古义。如把“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的“既”解作连词“既然”,其实是副词“已经”的意思;把“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无”解作“没有”,其实是“无论”的意思。【方法归纳】解答此类题目,需依据具体语境思考,答题主要应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上下文意虚词在句子中只是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是应试的常用之法。有些虚词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8、,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的意思是“来”,表目的。(1)注重语法分析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如“之”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辍耕之垄上”的“之”是“到……去”之意。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可作为指示代词“这样(的)”,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之”。处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之”。(2)注重位置关系这里的“位置”指的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有的虚词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