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转型:从道德到权利

略论转型:从道德到权利

ID:22007037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6

略论转型:从道德到权利 _第1页
略论转型:从道德到权利 _第2页
略论转型:从道德到权利 _第3页
略论转型:从道德到权利 _第4页
略论转型:从道德到权利 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论转型:从道德到权利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略论转型:从道德到权利中国社会正在转型,实在质就是从以道德为核心的以德主治的传统宗法社会转向以权利为核心的以法主治的现代法治社会。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夸大以德主治,道德的普遍性诉求即为其精义。儒生们通过对于圣人存在的事实性认定和“性善论”的本体论证实,赋予道德的普遍性诉求以充分的公道性,但它的付诸实践却必须有待于天子。根据“天无常亲,惟德是辅”、“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非圣人莫之能王”的历史观,天子能打下山河,即已表明他是“有德者”、“圣人”,这就为以德主治提供了现实的逻辑气力的支撑,所有的制度设计都是基于天子就是圣人这个条件。很多人说中国社会的一大

2、特征是它的超稳定性。这样的说法实在是不确切的。历史学家早己揭示出,不中断的动荡不安倒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即便是在同一个朝代期间,社会的动荡也从不停歇。至于“天翻地覆”的改朝换代,更是有规律地呈现出周期性。真正具有超稳定性特征的并不是中国的社会,而是在这个社会中起着主导功能的文化,它的根本实质,就是倡导以德主治,就是以“三纲五常”为其内容的道德的普遍性诉求。董仲舒早就说过:“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董仲舒:《年龄繁露%26#8226;楚庄王》)改变的是“制”,不变的是“道”。“道”的稳定和“制”的动荡,二者相伴而行,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的奇异画卷,也见出这稳定和

3、动荡之间是有某种必然联系的。从“道”这一面说,圣人只是出现在远古,而且即便如此,和圣人同时出现的,也还有桀纣这样的“***”,现实意义上的圣人,就从来没有出现过。梁启超说:“所谓圣君贤相者,旷百世不一遇,而桓、灵、京、桧,项背相看于历史。”(梁启超:《新民说%26#8226;论进步》)历史上没有圣人,人性也被证实并不是“四端”,“性善论”的本体论论证根本就不成立。但即便如此,以圣人的存在和“性善论”为基础的道德普遍性诉求的“道”却总是在被竭力维护着,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道”可使天子“攘夺人民之子女玉帛”变得正当化,不会有任何哪怕是道义的约束。天子以德主治的结果,并不

4、是仁义周流天下,而是相反,“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至公”,“民人转徒于沟壑”,饿殍遍野,民不聊生。除了造反一途,别无他法。但由于巨大的不道德收益的诱导,这些有“鸿鹄之志”者,其最大的理想也不过是“彼可取而代之”,“天子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对于“道”,他们不仅不愿意推翻,反而照样加倍维护。由于从人性的角度看,假如可能的话,每个人实在都是不愿意受到任何约束的。很多开国天子,原本游民出身,但在打下山河以后,都要立即宗奉孔孟,就由于孔孟之道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可能性,其结果,当然是下一次的改朝换代。所以,以德主治的“道”,实在是有着使社会总是趋于动荡不

5、安的内在规定性的。西方的“坚船利炮”使中国社会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奇变”,多次的应变,多次的失败以后,人们的思想终于深进到了作为社会根本的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西方社会经过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的)权利为核心要素的现代文化,并且导致了西方社会的飞速发展,它的巨大气力,足以荡涤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人权的确立有赖于科学的态度,它对事实的尊重使人们熟悉到人性的本真,并终极将人从宗教的牢狱中解救出来。同样是基于科学的态度,人们意识到人性必须要受到制约,否则的话,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人您意,万人赴死”并终极将整个社会推进巨劫大灾的悲惨局面,于是

6、人们想到了法律,并终极建立了***。在新文化运动的早期,人权、科学、***以及和这些理念相关的个人主义、同等、自由等等成为运动中人们最热衷于谈论的话题,人们用这些东西作为思想资源来抨击、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抨击的焦点却主要集中在作为道德内容的“三纲五常”上面,对于道德的普遍性诉求这个中国文化的精神,人们要么不予理会,要么对之给予相当的肯定。从一个大的历史的角度看,这实在是有着某种必然性的:究竟,传统文化的惯性气力是巨大的。假如我们知道即便像严复这种当时接受西学程度最深、宣扬西学最力的人,还在呼吁“国会议员须有士君子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惯性就应该有清楚的熟悉。正是

7、道德的普遍性诉求这个中国文化的晶核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左右分化它的道德性和以道德批判为职责的马克思主义有着自然的共叫它的普遍性诉求所蕴涵的激进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一脉相承。于是,在把道德的内容从“三纲五常”置换成了诸如“民族、人民、集体、国家”等东西以后,道德的普遍性诉求重新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并终极合乎历史逻辑地又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气力。因此,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和传统社会在道德的普遍性诉求这一点上有着本质的同一性逐一不同之处或许在于其普遍性诉求的程度更强罢了,而这也只不过是由于中国已经不再是“天下”的缘故。一个明显的事实是,1949年以后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