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的标点

古书中的标点

ID:22016559

大小:443.50 KB

页数:56页

时间:2018-10-21

古书中的标点_第1页
古书中的标点_第2页
古书中的标点_第3页
古书中的标点_第4页
古书中的标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书中的标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古书的标点一、句读与标点我们今天看到有些重新出版的古籍,文中已经有了标点符号,那是经过现代人整理而加上的,其实还有大量未经整理的古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读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时,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停顿一下,叫做断句。断句古人称为“句”,也称为“读(dòu)”或“逗”,合称为“句读(dòu)”或“句逗”。后来又有人将“句”与“读”加以分别,把语意完整处的停顿称为“句”,把语意未完整但需要换气处的停顿称为“读”。十年春、齐师伐我し十年春、齐师伐我〇古代的书籍文章不但没有现在通行的一套标点符号,而且一般也没有句读的

2、标志,整篇文章或全书字字相连,因此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可见“离经”就是指断句,也就是把一篇文章的层次句子分开。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也。”一个小孩的老师主要就是给他讲书,并让他熟悉句读,可见古代从“童子”的时候就要进行句读的训练。为了备忘或再读时的方便,古人有时在自己读的书中加上句读标志,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或需要换气的地方,于其字旁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于是到了宋

3、代就有了刻有句读的书籍刊行。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说:“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但加句读的书毕竟是少数。直到清末,一般的书籍依然是不断句的。句读与标点句读只是起断句的作用,它与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性质并不相同。标点符号不但能断句,而且能标出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句子的语气。为古文加上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叫做“古文标点”或“标点古文”,这个过程仍然离不开句读这个步骤,而且要正确地标点,首先要做到正确地句读。古人所

4、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下面就《论语·子路》中的一章,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的句读与杨伯峻《论语译注》的标点比较:《论语注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译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注疏》断句的办法是都加圆圈,而《论语译注》的标点,则有冒号、引号、逗号、分号、问号。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分句也说成句子。古人的“句读

5、”在分句之间或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我们现代的标点则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因此,“句读”实际上只标明了一篇文章中各个句子的起讫至于各个句子是什么语气,是陈述还是疑问,还是感叹,各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和前面一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还是和后面一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还是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些只有标点者心里有数,在句读上是表达不出来的。二、古文标点的原则“五四”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有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标点的古书。解放以来,古书的标点工作更有

6、了很大的发展,象二十四史这样大部头的史书都已经有了标点本出版。但是,我国的古书浩如烟海,据统计有八万多种,迄今经过整理的只不过四千多种。已标点的古书毕竟是少数,而且其中不免有标点错误的地方。因此,了解怎样标点古书,对阅读古文是很有帮助的。我们今天标点要做的两件事,第一是断句,弄清句子的起讫。如果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不该断的地方却断开了,或者错误的把这个句子的一部分和另外一个句子的一部分连在一起了,这就叫把句子点破了。能正确的断句,不把句子点破,这是给古书做标点的起码要求。第二,在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

7、号。给古书断句与标点,要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的琢磨,钻研,直到彻底理解为止。有时文章开头不知所云,无法断句与标点,等读完全文,才忽然领悟,这也是常有的事。断句没有错误,就可以证明对文章的理解基本正确;如果断句有错误,那一定是对文章中的某些词句没有读懂。(误):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1574页上栏)说龙“其形有九”已经不可理解,接着又说什么“似驼角”、“似鲤爪”,就更加莫名其妙了。原来错就错在这个“似”字上。断

8、句者没有弄通文义就粗心地把“九似”拆开,使“似”字属下,于是一错到底。其实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问题。正确的标点应该是:“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说》)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李氏子蟠的爱好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普遍地学习)的也是古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