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金山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

2018年金山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

ID:22024633

大小:141.6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6

2018年金山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_第1页
2018年金山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_第2页
2018年金山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_第3页
2018年金山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_第4页
2018年金山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年金山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金山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2018.1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8题。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盈盈一水间,。(《迢迢牵牛星》)2.了却君王天下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3.,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4.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

2、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6.“歌一曲”是指()(2分)              初三语文 共6页 第13页A.唱一首歌曲B.一首歌曲C.赠送一首诗D.一首赠诗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漫长的贬谪生活。B.颔联借用典故表达世事沧桑的怅惘以及对故友的怀念之情。C.颈联借“沉舟”“病树”表达对仕宦沉浮、世事变迁的感伤之情。D.尾联表达了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3、以及振奋精神的决心。(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8.下列作品不属于作者贬谪期间所作的是()(2分)A.欧阳修的《醉翁亭记》B.白居易的《卖炭翁》C.柳宗元的《小

4、石潭记》D.范仲淹的《岳阳楼记》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10.选文由“环滁皆山”起笔,写出景物“”、“”的特点,由“山”到“人”,点出本文主旨“    ”。(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乔山人善琴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①闻之,咨嗟惋叹。既阕              初三语文 共6页 第13页②,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

5、扣③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④此,酷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返。【注释】①媪(ǎo):老妇人。②阕:止息,终了。③扣:问,询问。④鼓:弹琴。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以弹絮为业()(2)酷类其声耳()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杰出琴师的教授。B.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不同琴师的教授。C.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能够向不同的人教授琴技。D.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能够向其他的人教授琴技。13.文中从侧面表现乔

6、山人“善弹琴”的语句是“”。(2分)14.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想些什么?(3分)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9分)楹联趣话①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②对联起源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之句,皆属于工稳之对仗。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通篇皆用偶句,对仗俯拾即是。比如唐人王勃《滕王阁

7、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而对联,则是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的我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③              初三语文 共6页 第13页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之名号的两块桃木板,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续了千余年后,至五代时,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A】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孟昶自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8、”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B】 ④到明代,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与当今所见的春联如出一辙。据《簪云楼杂话》载,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某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观察欣赏,大得其乐。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之方式,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功莫大焉。【C】尔后,文人学士无不将题联作对视为雅事。【D】清代,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直至当今,对联仍随处可见,表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⑤就应用类型而言,随着时光推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