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显微解剖及比较的研究

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显微解剖及比较的研究

ID:22040385

大小:1.39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8-10-26

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显微解剖及比较的研究_第1页
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显微解剖及比较的研究_第2页
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显微解剖及比较的研究_第3页
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显微解剖及比较的研究_第4页
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显微解剖及比较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显微解剖及比较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的显微解剖及比较研究姓名:陈铭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科学(神经外科)指导教师:王勇200904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2、年月日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3上

3、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的显微解剖及比较研究摘要第一部分: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颞骨解剖目的:对颞骨及岩骨的表面和内部重要的骨性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探索各重要结构的联系和定位方法,为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10%甲醛固定并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10例(20侧)。在大体和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用两脚规和游表卡尺测量:1.颞骨外表面骨性结构的相关距离,2.颞骨外表面骨性结构标志的至横窦乙状窦转角的距离,3.岩骨内部相关骨性结构距离结果:乳突上三角由顶乳缝、外

4、耳道上棘和星点三点构成。顶乳缝前角到外耳道上棘的平均距离为24.23±0.60mm,顶乳缝前角到星点的平均距离22.13±1.90mm,外耳道上棘到星点的的平均距离45.39±1.91mm。乳突外侧三角由外耳道上棘、星点和乳突尖组成。外耳道上棘至星点的平均距离45.39±1.91mm,星点至乳突尖的的平均距离52.13±4.57mm,外耳道上棘至乳突尖的的平均距离52.28±3.07mm。星点、顶乳缝前角和乳突上嵴最高点到横窦乙状窦转角的距离分别为21.15±5.71mm、2.50±1.64mm和25.14±1.24

5、mm。后半规管最后点至乙状窦前缘、面神经垂直段中点、岩骨嵴、外耳道上棘的距离分别是8.81±3.63mm、4.46±0.83mm、4.44±0.54mm和20.57±1.12mm。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耳蜗基底至岩骨嵴和岩骨颈内动脉垂直段至岩骨嵴的距离分别是8.72±0.94mm和l0.45±1.10mm。结论:乳突上嵴最高点可作为横窦乙状窦转角的标记,横窦乙状窦转角在乳突上嵴最高点水平向后约25mm。可以用多种方法定位和磨出骨迷路,在三个半规管定位后,再行面神经、耳蜗等其他结构的轮廓化比较

6、安全。关键词:岩斜区,颞骨,乙状窦前入路第二部分:经岩骨乙状窦前各入路的显微解剖及比较目的:对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三个代表性入路:经岩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切除入路(PLPA入路)和经耳蜗入路,进行显微解剖的量化和比较。方法:经10%甲醛固定并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10例(20侧),模拟经岩乙状窦前各个入路,即迷路后入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切除手术入路(PLPA入路)、经耳蜗入路,进行显微解剖的量化和比较:1.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的显露范围比较,2.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在桥脑小脑角的暴露评分。结

7、果:经岩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切除入路(PLPA入路)和经耳蜗入路,在乙状窦前显露范围(水平方向)分别为7.21±0.95mm、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41±1.58mm和21.27±1.94mm,在颞叶下方的显露范围(垂直方向)分别为2.42±0.64mm、14.18±1.88mm和14.18±1.88mm,斜坡中心凹陷的最大暴露角度分别为18.34±1.41°、60.54±6.93°和63.61±7.13°。经岩乙状窦前各入路在桥脑小脑角的暴露评分中,迷路后入路得分大

8、大低与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切除入路(PLPA入路)和经耳蜗入路(P<0.01),而部分迷路切除岩骨尖切除入路(PLPA入路)和经耳蜗入路的得分相差不多(P=0.5159>0.05)。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各入路解剖较复杂、技术难度高。其中PLPA入路和传统的几个入路比,暴露良好,损伤小,其大部分患者能保存听力,是中上岩斜区肿瘤较好的入路。关键词: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