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vs接受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vs接受式学习

ID:22049587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6

探究式学习vs接受式学习_第1页
探究式学习vs接受式学习_第2页
探究式学习vs接受式学习_第3页
探究式学习vs接受式学习_第4页
探究式学习vs接受式学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式学习vs接受式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探究式学习VS接受式学习  王洪顺周桂梅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编者按:    “在接受现成的真理和探寻真理之间,我宁愿选择后者”。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和角色,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和真理。然而,当前很多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甚至与接受性学习完全对立。  课堂教学的两种主要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必须正确对待的命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猜测与验证等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得数

2、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于是,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成了一些教师课堂教学的唯一法宝。不管本节内容是否符合学生们探究,他们一律采取探究式学习,生怕戴上“灌输式”教学的高帽。  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两个    师: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    生:一个    师: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    生:半个    生:一半    师: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    师:发挥你聪明才智的机会来了,看看谁能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记得我爸爸对我说过,

3、可以用表示。    师:也行!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    学生们面面相觑,一片茫然……    师:还有谁知道呢?    “还可以用分数表示,就是1/2。”    师:你最棒!奖励你颗小金星。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  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前,“半个苹果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谓是陌生的,因为这节课他们所要学习的就是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用分数来表示?教师或许是怕背上“灌输”的帽子,再三追问,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茫然、答非所问、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对于一些不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我们仍应通过“教师讲授”为

4、主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果什么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什么话都想让学生说出,所有知识点都想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那么引申出去,我们老师大概也就可以真的下岗待业了!因为学生自己就探究了啊!  接受式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接受式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不仅要反映概念、原理的内在联系,而且反映知识的生产者在探索、创造知识的过程中理论思维的过程及研究方法;不仅反映既定的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的知识,而且反映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追求

5、开放的多种结合,学生不仅要将科学知识作为认识的条件,而且也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接受式学习”与“灌输式学习”之间划上“=”。  而一些教学内容则更适合于进行探究式学习,如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等,则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展开多形式的探究学习。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下面就请大家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找到梯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参与到其中的一个小组,共同研究。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或你们小组的

6、研究方法及最终结论?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最终得到了几种较典型的转换方法。因为这几种方法都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得到的,从后面的练习应用中学生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牢固,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师:请同学们将课前准备好的塑料吸管拿出,你能将其中的一根吸管剪成三段并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    师:自己先试试看。    学生们独立剪断,拼摆,尝试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有时可以围成,有时不能。    生2:我每次都成功了!    生3:我也是有时成功,有时不行。    师:看来,要想用剪开的吸管围

7、成一个三角形也不是件很简单的事,这其中有什么窍门吗?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    如果同学不介意的话,能不能把没有围成的“作品”贡献出来供我们研究?    教师从这些不成功的“作品”中任选了一份,投影在屏幕上。    师:这三根一定围不成吗?我们试试看!从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们猜测结论:    生1: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能围成三角形。    生2:两根小棒的长度比第三根长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    师:这些同学猜测得对不对呢?我们再做一次试验。请同学们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生合作操作,相互讨论交流补充,最终得出:三角

8、形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