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

ID:22070098

大小:679.01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0-27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_第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_第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_第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_第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古代中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1)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③基础:井田制(2)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内容: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②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③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④权利和义务:各诸

2、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⑤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①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②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5)瓦解:①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三家分晋、田氏代齐……②破坏表现: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③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

3、;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2.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2)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作用:①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②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4)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

4、活准则),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6)宗法制对今天生活的影响:①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②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等级森严。(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

5、年)1.背景或条件(1)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4)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5)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1)皇帝制度的建立①“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

6、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②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2)三公九卿制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②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③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

7、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地方:郡县制①起源:源于春秋后期。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②建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③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