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勘探在山区的应用和效果

三维地震勘探在山区的应用和效果

ID:22091586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7

三维地震勘探在山区的应用和效果_第1页
三维地震勘探在山区的应用和效果_第2页
三维地震勘探在山区的应用和效果_第3页
三维地震勘探在山区的应用和效果_第4页
三维地震勘探在山区的应用和效果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维地震勘探在山区的应用和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三维地震勘探在山区的应用和效果  摘要:随着地质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工作中所面临的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而断层的形态和分布对煤层气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二维地震勘探很难发现小规模的断层,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而在山区进行三维地震施工面临诸多困难。该文从主要技术难点分析、设备使用、观测系统参数确定、资料处理与最终成果分析等方面利用山区勘探实例展开探讨,此次资料成果时间剖面质量合格,解释细致认真,成果可信度高,已经用于矿井开拓建设

2、,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山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  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012-03  勘探区位于蒲县县城北东直线距离50km处的马武村一带。测区地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表沟壑纵横,高差达200m以上,植被覆盖茂密、灌木丛生,乡村、集镇、矿区在施工区范围内占据面积大,煤层埋藏较浅,小煤窑众多,施工难度极大。  1地质任务  (1)2#、5#煤层是该区三维地震需控制的主要煤层。  (2)查明勘探区内2#、5#煤

3、层的采空区范围及分布情况。  (3)查明勘探区内2#、5#煤层埋深及起伏形态,编制出基本等高?为2m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标高相对误差≯1.5%。  (4)解释勘探区内2#、5#煤层的厚度及变化趋势。  (5)查明勘探区长轴>20m,短轴>15m的陷落柱,其平面误差≯25m。  (6)查明勘探区内落差>5m的断层,解释出落差大于3m的断点,查明断层在主要煤层中的性质、落差、延伸方向和范围。要求断层平面摆动误差≯25m。  (7)查明勘探区内2#、5#煤层中褶幅>5m的挠曲;基本查明煤层倾角>15°的区

4、段,其平面控制误差≯25m。  (8)查明勘查区内古河床冲刷条带的走向、褶皱条带、范围,要求平面控制误差≯25m;查明古河床冲刷条带内的煤层厚度,要求厚度误差≯0.5m。  (9)基本查明第四系厚度,误差≯5m。  2地球物理特征  2.1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该井田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南端,主要山梁走向呈北东向。井田的中部展布一近南北向区域地表分水岭,以该岭控制,地形总体呈中间高、东西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南部山梁上,标高为1675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边界蒲伊河沟谷,标高为1420m,相对高差255m

5、。属中山区。区内地形复杂,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多呈“V”字形。  测区浅层主要由砂质粘土、砂砾石层及松散层组成,激发条件较差,部分沟底有基岩出露,激发条件稍好。全区浅层地震地质条件一般。  复杂的地表,不仅对地震波的成孔激发、接收和连续观测十分不利,还对地震波的高频信息有明显的吸收作用,给提高纵向分辨率造成一定的困难。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  2.2中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该次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为2#煤层、5#煤层,尤其2#煤层较厚、特征明显,赋存条件较好。煤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异明显,煤层顶、底板岩性

6、主要为泥岩、砂岩,与煤层的物性差异较大,有利于得到较好的反射波,因此具有良好的中深部地震地质条件。  为了便于对煤层的解释和资料的应用,与煤层编号对应的反射波组用Tn表示,n为煤层编号。现将该区主要反射波组具体情况叙述如下。  2.2.1T2波  对应2#煤层的反射波,位于山西组中部,下距5#煤层间距13.54~22.75m,平均19.46m。煤层厚度1.25~2.80m,平均1.88m,含0-1层夹矸,结构简单,顶板一般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2#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煤层与其顶底板之间物性差异显著,

7、波阻抗差异大,形成的反射波能量强,波形特征明显,全区能够连续追踪,是控制该区煤系地层起伏形态及断裂展布趋势的标准反射波。  2.2.2T5波  对应于5#煤层的反射波,位于太原组上部,煤层厚度0.38~1.75m,平均1.15m。含0~1层夹石,结构简单。顶板一般为泥岩,底板为泥岩。为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全区能连续可靠追踪,是控制该区煤系地层起伏形态及断裂展布趋势的标准反射波之一。  总之,该区对应各煤层的反射波,能真实地反映其起伏形态及构造变化规律,可为对比解释提供可靠的保证。  3资料采集方法 

8、 3.1三维观测系统及参数  观测系统类型:束状8线8炮制,对称,中间放炮;  接收道数:80×8=640道;  接收线数:8条;  接收道距:10m;  接收线距:40m;  叠加次数:20次(纵向5次、横向4次);  检波点网格:10m×40m;  CDP网格:5m×10m;  炮点网度:80m×20m;  纵向炮检距:最小5m,最大395m;  横向炮检距:最小10m,最大210m;  最大炮检距:447.35m;  最小炮检距:11.18m;  3.2采集仪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