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画学转型视野下的荆浩《笔法记》的美学意涵

唐宋画学转型视野下的荆浩《笔法记》的美学意涵

ID:22096774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唐宋画学转型视野下的荆浩《笔法记》的美学意涵_第1页
唐宋画学转型视野下的荆浩《笔法记》的美学意涵_第2页
唐宋画学转型视野下的荆浩《笔法记》的美学意涵_第3页
唐宋画学转型视野下的荆浩《笔法记》的美学意涵_第4页
唐宋画学转型视野下的荆浩《笔法记》的美学意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宋画学转型视野下的荆浩《笔法记》的美学意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唐宋画学转型视野下的荆浩《笔法记》的美学意涵:五代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唐宋画学转型的重要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度物象取其真”、“尚意”、对水墨的阐发等美学思想,对后世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方面仍然带有唐代美学的印迹,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唐代美学的思路,酝酿着宋代美学发展的思想脉络。  关键词:荆浩;《笔法记》;美学意识    众所周知,唐代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非常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时期。唐代佛学、宋代理学;唐代的开放、博大与宋代的精细、内敛等,美术史亦复如是,史称为“唐宋转变”。余英时认为唐宋之间转变,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重要的思想突破,奠定了元明思想的基

2、础。而五代则是由唐向宋过渡阶段,产生了许多承唐启宋的重要画家和论著。在诸多画家中,荆浩与关同一道被认为是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开创了北派山水画的新风;另一方面荆浩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笔法记》也是此一时期代表性的论著之一;荆浩对绘画功能论、本质论、笔墨论的阐发,也反映了唐宋转变的印痕。  五代绘画美学思想显示出三种倾向:第一,儒生们坚持复归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强调艺术生产的政教色彩。如黄荃、顾闳中等。第二,在野文人沉迷于声色,他们重新肯定了艺术的抒情功能。如荆浩、徐熙等。第三。僧侣以及居士们感悟于动荡的生活,从而更为深刻地体验到禅趣之于艺趣的启发。如贯休、石恪等。论艺

3、通禅,在中国美学史后期,是极为重要的内在肌理,时于五代,己现端倪。  荆浩(生卒年未详),大致活动于880--940年之间,字浩然,河南沁水人,遇五代战乱,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据载,荆浩“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而且还与当时邺城的高僧相交。可见,荆浩思想上集儒、道、释于一体。  画道观:画道观是对绘画本质性的追问。传统画学认为绘画是运用丹青妙色图绘天地万物的造型艺术,绘画被称为丹青,画缋等。如《广雅》云:“画,类也。”《尔雅》云:“画,形也。”《说文》云:“画,畛也,象田畛畔所以画也。”《释名》云:“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与六法中的“应物象形”和“

4、随类敷彩”接近。而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画者,画也,度物象取其真”的思想。在绘画中求真,求善从本质上来说是受儒家思想之影响,儒家重视绘画的伦理教化功能,侧重于通过艺术表现其“理”与“礼”,另一方面儒家又认为艺是器,“君子不为。”绘画不仅是外在的形似,而且还是直呈对象本来面目,事物本质性的呈现。这种思想又受到唐代禅宗的影响,唐代之主导思想为佛学,佛教通过艺术宣传教义:另一方面由于晚唐禅宗的兴起,又主张空与无即心即佛,摆脱绘画之束缚,追求内心的本真。儒家与佛学一方面重视艺术的宣传教育功能,另一方有要求绘画具有超越性,这种两难与悖论所引起的紧张在宋代理学之中得到了解决

5、。理学以儒学为主兼取佛家与道学思想,是诸家思想之综合。理学以求理于求似之上,理又隐含于物之中,物物各有其理,因此高度重视对物体表象的真实再现,而度物象取其真正是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对绘画的本质性要求。绘画一方面要求再现物体具象,而这种再现是社会的、现实的而非想象的、出世的;另一方面又立足于绘画形式追求其内在之理,真就是真实的传达对象,就是万物如其自身存在,如其真。宋代张放礼言:“惟画造其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融,默契动静,察于一毫,投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韵飘然矣”。可谓得之矣。  创作论;荆浩在绘画的创作上主张尚“意”,开启了宋代文人画重意轻形的先声。

6、荆浩强调山水画要求真,须明物象之本原,度物象而取其真,不在于外在观察的真实,而在于内的“度”(duo),度即忖度,审度,即画家个人主观意兴的的抒发,亦即妙悟。他赞赏张璨的画言其:“笔墨积微,真丝卓然,不贵五彩。”真思就是妙悟,是一种贴近生命根源处的思,是不假思量的思,是真实无妄的思,以内在精神去体悟万物,以生命深处体会大化的妙用。这种元真气象,就是内在生命生生不息的精神,是人心灵的元真、本真。将个人内在的本真与物象的真实相契合,大自然的创造与“我”之真心,相结合,外化为艺术之“真”。而且,在谢赫《古画品录》的基础上,倡言“六要”: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四日景,五日笔

7、,六日墨,谢赫言“气韵生动”。荆浩言“气韵”言“思”。“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思者,删拔大要,凝想物形。”这都是宋画尚意的伏笔,尚意成为宋代书画共同的追求。个人抒情,是宋代书家的共同特点。宋代书家先学习唐法,继之以摆脱唐法,摆脱之后追求自由表现,形成自己的风格。宋人体验古人的精神,古人以往,活着的是我,最后的标准也是我。这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表现在书法上,便是不模仿古人,任凭自己的美感经验创作,形成自己的风格。正如苏轼所言:“诗不求功,字不求奇,天真烂漫是吾师”。在画上,则是文人画的兴起。苏轼言:“(文同)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是,乃见其所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