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ID:22115956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7

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1页
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2页
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3页
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4页
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引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蔡秀玲(2003)认为,工业化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前提,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基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状况。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由县城经济、小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三部分有机组成的。在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加快建设小城镇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好的依托和着力点。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都加大了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视,小城镇建设在各地迅速展开,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建设

2、和资本投入进度空前加快。浙江省政府最近制订了小城镇发展目标,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努力把中心镇培育建设成为产业的集聚区、人口的集中区,使全省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经济发达、辐射能力强的小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谢健(2002)在论述温州经济发展时认为,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城镇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由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城乡隔离政策,使得小城镇成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这一点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林其屏(2001)认为,小城镇具有经济的集聚功能、人口的集结功能、发

3、展的辐射功能、生活品质的提升功能四大功會g。因此,在县域经济里面,小城镇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鉴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将从小城镇功能以及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等角度出发,来阐述发展小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并运用相关经济理论框架来研究和探讨发展小城镇的路径选择以及政策措施,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小城镇建设提出笔者

4、本人的分析观点。二、小城镇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枢纽,具有一定的规模,主要由从事非农业产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集而成。其主要特点是,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比较发达,乡镇企业也较多,并且能够提供一定规模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信息交流X络等基础服务设施。朱柏铭(2006)认为,小城镇更能节省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小城镇可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甚至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城市盲目流动;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给农民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小城镇主要有以下作用。1.经济的聚集作用。经济的发展需要

5、有一定的平台支撑,在农村经济过去的发展中,由于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分散化,无法集中构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因此,现代化的工业就无法建立起来。传统的中国农村经济就是因为小城镇建设的滞后,呈现出小农经济、家庭作坊经济的分散化特征。分散化的经营模式由于商品和信息流通的障碍,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资源的消耗相对较高,并且不能得到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好处。小城镇的出现,可以有效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基础设施,将附近农村的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集合起来进行工厂化生产。乡镇企业的集群有利于各个生产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节省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比较完整的

6、产业链结构。在浙江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都得到了实践的有力检验,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企业集群使得各企业之间的交流十分方便,可以方便地享受技术溢出效应的好处。2.经济的辐射作用。依据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可以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其主张通过政府作用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小城镇以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吸纳周边的资源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从而获得经济补偿和利润。点轴理论作为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其主要观点认为,在加强城镇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小城镇与周边村落之间的“轴”的建设,在目前

7、我国正在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大对轴的建设,以中心的优势来带动周边的地区发展。由于小城镇拥有市场、交通、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小城镇可以作为周边农村地区发展的增长极。3.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在目前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长期处于隐性失业或剩余状态,如何解决这些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从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将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降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比重,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出路之一。农业劳动力非农业化的基本方向就是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以此来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劳动要素参与生产过程。我国农

8、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