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起搏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临床观察

永久起搏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临床观察

ID:22133033

大小:79.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永久起搏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临床观察_第1页
永久起搏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临床观察_第2页
永久起搏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临床观察_第3页
永久起搏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临床观察_第4页
永久起搏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临床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永久起搏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永久起搏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植入心室起搏比率>50%患者不同的心室起搏位置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符合2010年中国起搏装置植入专家共识IIa级以上指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3个月随访心室起搏比例>50%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将患者分为A组:植入部位在右室心尖,B组:植入部位在低位间隔,C组:植入部位在中位间隔,D组:植入部位在高位间隔,各30例。于出院时及1年后观察比较各组QRS时限、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试验距离,比较1年后各组的再住院率。结果1年后A、B、D组QRS时限较

2、出院时延长、BNP较出院时增高、LVEF较出院时下降、6min步行试验距离较出院时下降(P【关键词】永久起搏器;生理性起搏;间隔部位起搏DOI:10.14163/j.cnki.11-5547八.2016.27.030永久起搏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根治缓慢性心律失常,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生理性起搏为临床医师一直追求的目标。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1曰〜2014年6月30日入住本科符合2010年中国起搏装置植入专家共识IIa级以上指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3个月随访心室起搏比例〉50%的120例患者,分别在右心室不同位置植入起搏电极,以期找到最佳的生理性起搏位点

3、,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入住本科符合2010年中国起搏装置植入专家共识IIa级以上指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3个月随访心室起搏比例〉50%的120例患者,年龄27〜86岁,平均年龄(55.5±10.2)岁。根据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将患者分为A组:植入部位在右室心尖,B组:植入部位在低位间隔,C组:植入部位在中位间隔,D组:植入部位在高位间隔,各30例。排除标准:①未能定期完成随访者;②慢、快综合征植入单腔起搏器、肥厚型心肌病植入起搏器、心力衰竭植入三腔起搏器者。1.2起搏电极植入方法电极植入方法

4、:常规锁骨下静脉径路穿刺成功后,植入左房主动、被动电极及左室主动、被动电极。左室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方法:①塑形。距电极头端5cm处第一次塑形为大约80〜90°大弯,再在距电极头端2cm处和第一次塑形平面约40°位置二次塑形为天鹅颈样外观。②植入。将塑形后的导丝置入心室电极内,跨三尖瓣后将电极头端顶在间隔部位,左前斜45°影像电极头端指向脊柱,右前斜30°根据影像划分电极植入间隔的具体部位。③植入电极及测试。将电极头端螺旋旋出,连接测试仪测试参数满意后和起搏器连接。13例患者因间隔测试参数不满意将电极植入心尖部,17例患者因经济原因选用被动电极者直接放置电极至

5、心尖部。1.3判断电极植入位置1.3.1根据起搏后心电图判断电极植入位置①起搏后QRS波群形态。间隔部起搏,I导联QRS形态多变,aVL导联QRS形态呈QS形,QRSI/QRSaVLlo②起搏后V3导联QRS波群形态。高位间隔起搏QRS呈R型;中位间隔起搏QRS呈RS型(R/S>1);低位间隔起搏QRS呈rS型(R/S0.05)。1年后A、B、D组组间QRS时限、BNP、LVEF、6min步行试验距离、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D组比较,C组QRS时限(89.45±8.24)ms缩短、BNP(618.56±239.57)pg/

6、L下降、LVEF(58.69±3.96)%增加、6min步行试验距离(245.67土42.57)m增加、再住院率3.33%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因其电激动顺序与正常心脏电传导顺序的背道而驰导致了双室间收缩的不同步,继而引起心脏功能的下降。为了解决心尖部起搏的弊端,主动固定电极应运而生,可以固定在心室的多个部位。但是,多个研宄提示,并非任何部位的间隔部起搏均优于心尖部起搏,达到心肌收缩同步而不降低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2,3]。本研宄根据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将120例符合2010年中国起搏装置植入专家共识IIa级以上指征、植入双腔起搏器

7、、术后3个月随访心室起搏比例>50%的患者分为四组,比较右室心尖、低位间隔、中位间隔、高位间隔四个起搏位点对心功能影响的各个指标,以期找到更合理化的生理性起搏位点。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A、B、C、D组组间QRS时限、BNP、LVEF、6min步行试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A、B、D组组间QRS时限、BNP、LVEF、6min步行试验距离、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B、D组QRS时限缩短、BNP下降、LVEF增加、6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再住院率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