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

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

ID:22149396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_第1页
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_第2页
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_第3页
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_第4页
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学习美学主要就是提高人的艺术欣赏或者艺术创造的能力。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的人生境界。美学的全部内容应该指向人生,不能脱离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是一个诗意的人生,审美的人生,也是一个创造的人生。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中国美学是一种超越美学,对境界的追求成为他的重要特点。境界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理论中意义最为纷繁的概念之以。讨论中国美学的意境、境界、境、意象等范畴是中国美学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要弄清其含义,必须要深入到其语源上、中国美学的理论内涵上寻求解释,还需要深入到中国美学的肌理中寻求端绪。境界说在

2、中国传统美学中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在唐代这一学说已初具规模,本文所说的境界,不是当代美学所说的境界,而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境界说。笔者通过对境界的解释和分析来阐明境界与人的心灵世界的一种相互关系。“境”,也就是境界。在唐代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与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有关。中国哲学不重知识论而重存在论,重视将人的生存在融入到世界中去,寻求其意义。中国传统思想十分重视人的修养,重视人的生命境界,中国哲学认为生命之间相连相动,每个生命都是整体生命的一部分。中国人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人生与艺术密切相关。这些思想都对境界理论产

3、生影响。境界,其实就是世界。一.哲学意义中的境界观中国哲学中的境界观,其实是从境界、世界中提升出来的。但哲学意义上的境或境界,不是指具体的物理空间,而是人心所对之世界。人生活在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的心灵都有自己的境界,有自己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看法。境界是人的生命体验对世界的反应。中国古人所说的有一等之心胸,方有一等之艺术,强调的就是心灵境界和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境界这一术语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乃至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个术语反应的是人与外在世界所构成的关系。1.1自我境界的形成所谓境界就是人生命

4、的徽章。境界不同于性格、气质、知识等。境界是一个人的生命整体风貌,在其人生态度和人生的价值取向方面体现出来。艺术与人的精神气象密切联系,人心灵中的境界是在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心灵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的境界。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审美眼光、价值判分形成属于自我的境界。人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就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划分,人用意识的储备来分割外在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灵影像。所以境界就是意识中的世界。1.2影响境界的因素生活在世界中的人,即使是在相同的相同的时空中,内在的世界也是各异的。对宇宙之觉解、生命之感悟、人生之体验形成了

5、每个人的不同境界。因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进而在心灵中产生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境界会导致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从美学中的艺术创作来说,不同的心灵境界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不同的艺术作品可以显现出艺术家的心灵气象。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的心灵境界,往往是说他的心灵世界。也就是说心灵境界与外部世界的一种交汇感悟。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觉,这件事对于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世界是各异的,故境界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个世界是有层次之别的,故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别。1.3人格境界与审美境界审美活动与人生最是相关,人

6、格境界与审美境界相互联系。这可分为三个层次来看:第一,人格境界本身就是美学问题。第二,人的美的创造和艺术创造者心灵中的境界是分不开的,中国艺术反应的是人心灵中的境界,艺术本身就是人生之显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体现的是审美境界,也是人生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因为体现出人生之境界,才是一种美得境界。第三,审美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如王羲之的,我当以乐死,这种痛快的人生格调,是一种审美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所以说,中国美学追求心与物、意与境、神与形、情与景的相融相合、相惬相兼,以人与自然、

7、再现与表现、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相互整合为最高审美境界。中国美学尽管也强调主体心中审美情感的引发与美的生成于外物的感召,但是,更多的还是强调主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审美活动所向往的是心灵的抒发,是要在现实人生中达到一种解脱、超越的审美境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观照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境界,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二.境与世界的关系2.1心对之境人的意识指示之对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在世界。动物没有世界,因为有了人,世界才有意义,世界本身就是标示着人与

8、世界的关系。境或境界一语反映的是人的意识所对之世界,它不是具体的存在物。如刘禹锡《缺题》中,“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柳宗元《禅堂》诗中的“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其中的境都指外境。2.2心中之境心中之境,是人心灵所构造出的世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