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ID:22150015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_第1页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_第2页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_第3页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_第4页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父母身上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为了我们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遵循教育规律,避免走入幼儿教育的误区。  关键词:宠爱;小学化;辅导班;攀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孩子是否成才可以说父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方法上出现了不少误区,如果不加以改正,将会贻误孩子的一生。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希望与大家共

2、勉。  一、过分宠爱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可以说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当然这是与中国的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较多,孩子自然而然在父母心目中地位非常高,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理所当然的事,但过分溺爱、过分宠爱将会使父母的爱变得扭曲,会使孩子的心理变得脆弱,使孩子变成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洗礼。但是父母却不能永远做孩子的保护伞,孩子总要长大,长期在父母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孩子将来难以适应社会。  一些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孩子吃饭一家人来哄,出门怕宝宝走路累着,生活

3、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专家提醒:家长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很差,使孩子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一些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我去幼儿园接孩子时经常会看到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打架去找老师,当然打人者的家长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去找的。在孩子吃亏后家长往往会教孩子怎样去对付别的小朋友。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怎样立足社会?这样的孩子会与别人好好相处吗?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来越严重,孩子的游戏少了,作业多了,

4、考试更频繁了,升学压力越来越大。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父母要求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在他们应该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到处跑、到处玩、胡思乱想的年龄,孩子们不得不规规矩矩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我的一个侄女从三岁时就背唐诗三百首,甚至高中的一些诗词也能背上来。但上学后小时候背过的诗词想起来的很少,更不要说理解诗中含义了。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应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左右幼儿的成长,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做某件事情,当他半途而废时父母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完

5、做好。还要让幼儿多参加一些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使幼儿的智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幼儿的潜力得以挖掘。  三、盲目进行素质教育  一位送女儿来学电子琴的母亲说,除了电子琴,她还为5岁的孩子报了另外三个辅导班,每周二晚学舞蹈、周四晚学英语、周六上午学画画,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像这样的家长并不少,他们深深体会到了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为了能让孩子步入社会后脱颖而出,少承受一些父母承受过的压力,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可谓“万死不辞”:收入不高,宁愿自己吃少点、穿差点也要将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里,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从内到外,用知识全面武装

6、小孩。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家长不惜花大量的金钱让孩子去上辅导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今天送去舞蹈班,明天又送去书法班,再送绘画班、电子琴班、钢琴班……家长在选班的时候,往往又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发展可能及趋向,甚至不注意孩子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致使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失去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要随孩子的兴趣参加辅导班,当然,家长的引导启发也是需要的,甚至是必要的。  四、盲目攀比心理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这作为一种教育

7、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你看××,做得多好!多听话呀!”之类的话,本意是想激发一下孩子,但是孩子收到的信息却是家长对他的否定。被认可和接纳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内在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时,孩子会开始向外寻求认可。  当孩子与别人攀比时,首先说明孩子的心理开始有竞争的倾向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比别人更好。如

8、果家长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把他们攀比的焦点转移到游戏、学习、创造、良好行为等方面,将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家长要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