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ID:22170822

大小:4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_第1页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_第2页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_第3页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_第4页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1>什么是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首先,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他们现实的生命存在方式,它由三种活动方式整合构成,由游戏娱乐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构成。生命的每个阶段都由其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导活动,其余两种为辅助性活动。如幼儿以游戏娱乐活动为主,学习和自我服务的劳动为辅;入校学习的学生则以学习活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家务劳动为辅;参加社会工作后则以职业劳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学习活动为辅。所谓的主导性活动就是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

2、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动方式,如幼儿的游戏,学生的学习,成人的职业劳动。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一是取决于主导活动的成败;二是取决于三种活动方式的构成的合理性,如学生和成人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走向另一极端,被剥夺了游戏娱乐的权利,都是对生命质量的践踏和破坏。其次,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介项——活动。因此,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反馈环路系统,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其中,主体是宇宙间特殊的物理化学客体,而客体项主要指交往对象——人。主体活动的性质与交往对象决定了他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2>什么是

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我们这里所讲的动力不是指某种活动的动机,而是指一个系统动态过程出现的最深层的动因。个体的生活过程是一个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整合而成的结构性系统,这个系统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自发地、自动地、自然地引起这个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互动的变化过程就是动力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主客体之间以活动为中介的互动过程。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的动态过程决定了他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

4、际生活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两种心理发展动力观提出质疑:一个是传统的心理学教材的提法,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由环境或教育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儿童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简言之是儿童的新需要与旧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从个体的心理世界内部寻找心理发展动力的做法,违背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前面所提到的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从本质上讲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践系统。另一种提法是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动力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环境,归结于三项图式中的客体项,这种直线式的因果观从根本上

5、违背了辩证法,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况且环境中的一大部分还不能成为主体的活动对象(即客体项)。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植根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中的其他要素或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心理结构在这个系统中掌握并适应相关的变化,于是随着个体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主客体之间的不断协调平衡,真实存在的生活过程就推动着个体心理不断地发展。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化机制要搞清楚心理

6、发展的动力机制,我们必须掌握皮亚杰学说中的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真实的生活过程中,是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个体心理的发展,但使主客体之间协调平衡的机制却是心灵的功能。<1>什么是图式图式是指一个有目的、有意义、有组织的动作结构,如注视图式,抓握图式等外部动作图式。外部动作图式内化后就成为思维中的认知运作图式,如我们思考问题就必须借助于认知运作图式,像概念系统。<2>什么是同化同化是指个体把他活动对象(客体)整合到自己活动图式中去的过程。如婴儿摆弄新玩具,学生学习新教材。<3>什么是顺应个体调整自己的活动

7、图式以适应客体的特征或变化的过程,就是顺应。如一个学生遇到一种新的题型,用旧的方法解不来,于是就调整自己的思路或认知方式,以适应新题型的特征或变化,这个过程就是顺应。<4>什么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化机制个体遇到新问题,往往会有一种心理定势,即用旧的认知图式去解决新问题,结果遭到挫折。这就是同化作用过于强大,个体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当个体改变旧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问题的特征或变化,即进行顺应然后顺利解决新问题,这就达到了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平衡化的过程也就是新的认知结构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主客体之间逐渐达到协调平衡的过程。平衡化机制推动着个体心理

8、的发展。1. 平衡化机制的运作模式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活过程,为平衡化机制的运作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我们可以用以下控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