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意境说与道家哲学美学思想

浅议意境说与道家哲学美学思想

ID:22195183

大小:5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7

浅议意境说与道家哲学美学思想_第1页
浅议意境说与道家哲学美学思想_第2页
浅议意境说与道家哲学美学思想_第3页
浅议意境说与道家哲学美学思想_第4页
浅议意境说与道家哲学美学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意境说与道家哲学美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意境说与道家哲学美学思想汉语言文学陆澎澎【摘要】意境说理论是中国美学的核心和基本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意境说理论与先秦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家哲学美学思想深刻影响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并成为意境说的本源,【关键词】意境说道家思想哲学美学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在魏晋之时成为唯一可以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的哲学派别,成为后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力量之一。意境说早在唐代出现,其背景可上溯至先秦道家、魏晋玄学,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化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和基本范畴,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一、意境说的产生及发展意境说

2、理论是以“意象”为基础的主要理论,它的形成与"象”这个范畴的出现分不开的。“象”这个范畴在先秦就已出现。《老子》中的“大象无形”说,《易传》中也有"立象尽意“之说,《庄子》中提出“象罔S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到了汉魏六朝之际,“象”终于转化成了“意象”。它已经取得了意和象、隐和秀、风和骨等多种规定性,内涵大大丰富了。这一点是与陆机、刘勰、钟嵘等著名文论家对情物关系的论述分不开的。到了唐代,"意象”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范畴,已经被美学家广泛使用了。但是,唐代美学家在“意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境或境界,本

3、来是指疆域。如《商君书•垦令》?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说了‘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至魏晋时期,这个词语内涵略有变化。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里的"境”就由疆域转化为环境了。《世说新语》载?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结庐在人境”的"境”还是物境,而这里的“境”实际上是指一种生理一心理感受的境况,与地理疆域之“境”已相距更远,接近了后来成为美学概念的“境r境”正式进入文艺学、美学领域,是唐代中期的事。唐中期的论诗著作纷纷采用了“境”字,而且用得很频繁。托名王昌龄

4、的《诗格》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三境”说:物境、情境、意境。但这里的“意境”还只指内心意识的境界,与“意境说”的意境并非一个概念。后来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引人注目的“取境”说,此外,髙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亦屡言“境”或“诗境皎然等人之时,"意境”理论才跨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对“境”做明确规定的是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r境生于象外”可以看作是对“意境”内涵的简明深刻的概括。到晚唐的司空图,作为美学概念的"境”则基本形成,并获得了诗界的确认。司空图对“意象’'和“意境”的精微阐述,是古代审美意识中使审美对象由“意象”转化为“意境”的关键一环。他在《与

5、极浦书》中指出f戴容州云m寺家之景,如蓝田玉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这段话的意思就在于说明意象是虚虚实实,难以确定的,而要营造出此种意象就必须“思与境偕”,即诗人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与物境相契合构成浑融的意象境界。至此,“意境”成为以后历代诗学审美追求的目标。最后,经过宋元明清的历代发展,到了近代,王国维则集古今意境理论之大成,运用东、西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古代意境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提出了“境界”之说。二、意境说的意蕴(一)强调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彼此交融,即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文

6、学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南宋文学家范唏文在《对床夜话》中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二)强调通过外在真实的形式和存在来追求无限的意蕴,即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皎然在《诗议》中谈到“境:“境象"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并说“诗情缘境发”。刘禹锡直接指出“境生于象外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都强调诗歌审美是透过感官所能触及的有形世界,进入一个无形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源于“实"和“有”进而追求“虚”和“无”的境界。(三)体现为在无穷回味、袅袅余韵中追求虚静的最髙境界。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体素槠洁,乘月返真

7、”(《选炼》r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形容》)就是强调诗人必须超越世俗的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保持内心虚静的状态,唯有如此,才能感受和表现客观真实的“境1苏轼也说过“虚故纳万境”,以此心境方能产生出给人虚静之感的作品。可见,在中国古代意境说中,意境是在诗歌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情感意念与审美客体的存在表现之间相互渗透、交融,从而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个虚与实,形与神,有限与无限,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三、意境说的本源意境说的本源是道家哲学美学思想。“意境”理论的哲学渊源远在其概念产生之前,就已见于先秦哲学思想的理论阐说中,历史上有儒家的"意

8、象说佛家的“境界说:和道家的“象罔说”等对其进行探讨。作为“中国美学起点”的老子美学中已经涉及“意境”的基本理论,老子美学是意境理论的萌芽,老子美学提供了“意境”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