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哲学史研究

《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哲学史研究

ID:22209428

大小:6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哲学史研究_第1页
《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哲学史研究_第2页
《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哲学史研究_第3页
《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哲学史研究_第4页
《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哲学史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哲学史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哲学史研究《中国思想学说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哲学的历史。该书继承了候外庐对中国哲学内涵的基本定位,在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之外增加了心性论、境界论的内容,拓展了哲学史研究的内涵;从哲学与文化的互动揭示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些新的判断;继承侯外庐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社会吏、学术史研究视野,提出文化史研究视野。《中国思想学说史》由张岂之先生主编,集合了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研究领域的众多专家,历时八年完成。中国哲学史研究是《中国思想学说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

2、的哲学史研究到底有哪些特征?对侯外庐先生中国哲学史研究到底有哪些继承和发展?值得加以反思。一《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哲学史观(一)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侯外庐先生将中国哲学史理解为世界观及其学说发展演变的历史,他说:“世界观是一种更高的、即更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属于哲学的范畴”。哲学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世界观,具体包括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历史观三个主题。②《中国思想学说史》主编张岂之先生指出;“哲学史乃是研究人类对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史”,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理论化的社会思维及思想家的

3、世界观认识。这一观点继承了侯外庐先生关于哲学是世界观、认识论与历史观的统一的认识。虽然该书由众多学者集体完成,但这一认识在全书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①同时,《中国思想学说史》在借鉴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尤其是新儒家研究视野的基础上,将心性论、境界论纳入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拓展了世界观的内涵。例如侯外庐先生发现:孔孟思想中的自然观念不发达,先王观念却相当发达,体现出重“道德”而非“智能”的“贤人作风”,②它表明先秦儒家较重人事而轻天道,对自然界没有应有的分析。而《中国思想学说史》则通过对先秦儒学心性论矛盾发展过程

4、的全面论述,证明心性论是先秦儒学最典型的理论特征,它影响了儒佛道三家在内的中国哲学发展。(二)哲学史的内在理路侯外庐先生特别关注哲学家核心概念固有矛盾的揭示,将其视为理解哲学思想的关键。《中国思想学说史》的编撰者也将中国哲学史视为以概念的矛盾运动为内容的发展过程,但更加关注哲学概念内在逻辑的分析,细致辨析其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力图展示出哲学体系不断创新的历程。例如对先秦儒家哲学的研究,通过考察儒道两家对“道”的不同诠释,展现出儒家道德伦理和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对立,又通过对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二位一体

5、”结构的分析,认为”仁”与”礼”的内在矛盾发展形成了后来儒学的两大方向,即思孟与荀子哲学思想的对立等等。(三)哲学史与思想史的辩证关系侯外庐先生认为:哲学思想是思想史的核心,离开哲学讨论思想,无法准确把握思想的要义,离开思想史背景去谈哲学,哲学也会找不到实质内容。他说:“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我以社会史研究为前提,着重于综合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包括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思想)。应该指出,哲学史不能代替思想史,但是,思想史也并不是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的简单总和,而是要研究整个社会意识的

6、历史特点及其变化规律。”④张岂之先生同样认为:“哲学是思想史的主干,丢掉哲学思想,就等于抽掉了思想史这座大厦的大梁。”“如果说哲学史的对象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认识史,主要侧重于世界观、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的话,那么思想史则包括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各方面内容,包括一般规律的认识史,也包括对现实社会具体问题的认识史。”。《中国思想学说史》重视理论化的社会思维的分析,同时也重视哲学思想与其他思想联系的挖掘,力图揭示哲学思想与史学思想、文学思想及科技等思想间的关系。例该书考察了西汉黄老道家自然主义和董仲舒

7、天人感应思想对司马迁历史观的影响,考察了中唐重质文风和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儒学心性论崛起的关系。⑦该书对哲学与科技史的关系比较关切,在隋唐、宋元、明清卷中分别安排了科技篇、格致篇、天算篇等章节来介绍当时的科学技术,为勾勒哲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联系做了初步的努力。二《中国思想学说史》的哲学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国思想学说史》将中国哲学史分为六个发展阶段,对每一阶段的时代主题和哲学命题进行了阐述:第一阶段,先秦哲学史。这一时段的时代主题是:礼崩乐坏后“何以为治”以及如何“莅中国而抚四夷”即如何解决西周礼乐文明的危机并为中

8、国统一寻找思想上的出路。《中国思想学说史》认为,孔孟儒学是一种改造礼乐、高度重视政治伦理价值的“人学”,老庄哲学则以否定礼乐、回归自然来解决社会矛盾,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是对西周礼制文化出路的两种抉择。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将“性相近”发展为“性善”论,而荀子则从孔子的“礼治”出发提出“性恶”论及“明天人之分”。墨子重视实践的认识论,商鞅韩非的进化历史观,名家的逻辑研究,《吕氏春秋》对诸子哲学的初步总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