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1]反渗透相关资料

ro[1]反渗透相关资料

ID:22231045

大小:4.83 MB

页数:145页

时间:2018-10-20

ro[1]反渗透相关资料_第1页
ro[1]反渗透相关资料_第2页
ro[1]反渗透相关资料_第3页
ro[1]反渗透相关资料_第4页
ro[1]反渗透相关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ro[1]反渗透相关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RO技术交流RO技术简介按孔径分类的分离膜不易透过气体易透过气体浓度差气体、气体与蒸汽分离气体分离液体、无机盐、乙醇溶液蒸汽压力差、浓度差溶液中的低分子及溶剂间的分离渗透气化无机、有机离子离子电位差脱除溶液中的离子电渗析无机盐、糖类、氨基酸、BOD、COD等离子、低分子物、酸、碱浓度差脱除溶液中的盐类及低分子物透析无机盐、糖类、氨基酸、BOD、COD等水、溶剂压力差脱除溶液中的盐类及低分子物反渗透和纳滤蛋白质、各类酶、细菌、病毒、乳胶、微粒子溶剂、离子和小分子压力差脱除溶液中的胶体、各类大分子超滤悬浮物、细菌类、微粒子水、溶剂和溶解物

2、压力差多孔膜、溶液的微滤、脱微粒子微滤被截留物质透过物质分离驱动力膜的功能膜的种类主要膜分离过程反渗透发展史人类发现渗透现象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通常认为1748年AbbeNollet发表的通过动物膜的试验为始点,之后,VantHoff建立了稀浓液的完整理论。J.W.Gibbs提供了认识渗透压及它与其他热力学性能关系的理论。1953年,C.E.Reid建议美国内务部,把反渗透的研究纳入国家计划。1956年,S.T.Yuster提出从膜表面撇出所吸附的纯水作为脱盐过程的可能性。1960年,S.Loeb和S.Sourirajan制得了

3、世界上第一张高脱盐率、高通量的不对称乙酸纤维素反渗透膜。1970年,美国DuPont公司推出由芳香族聚酰胺中空纤维制成的渗透器,与此同时Dow和东洋纺公司先后开发出三乙酸纤维素中空纤维反渗透器,UOP公司成功推出卷式反渗透元件。1980年,Filmtec公司推出性能优异、实用的FT-30复合膜,80年代末高脱盐率的全芳香聚酰胺复合膜工业化。90年代中,超低压高脱盐全芳香聚酰胺复合膜开发进入市场。反渗透的基本原理——渗透只透过溶剂而不透过溶质的膜称为理想半透膜。当把溶剂和溶液(或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置于此膜的两侧时,溶剂将自发地穿过半

4、透膜向溶液(或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溶液)侧流动,这种自然现象叫做渗透(Osmosis),如果上述过程中溶剂是纯水,溶质是盐份,当用理想半透膜将它们分离开时,纯水侧的水会自发地通过半透膜流入盐水侧,此过程如左图所示:反渗透的基本原理——渗透压纯水侧的水流入盐水侧,浓水侧的液位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通过膜的净流量等于零,此时该过程达到平衡,与该液位高度对应的压力称为渗透压(Osmoticpressure),该过程如左图所示:反渗透的基本原理——渗透压一般来说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种类、浓度和温度,而与半透膜本身无关,通常可用下式来计

5、算渗透压:=CRT—渗透压,大气压C—浓度差,摩尔/升R—气体常数,等于0.08206升*大气压/摩尔*oKT—绝对温度OK上式是应用热力学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只对稀溶液才是准确的。C为水中离子浓度,若为非电解质则为分子的浓度。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反渗透当在膜的盐水侧施加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水的流向就会逆转,此时盐水中的水将流入纯水侧,这种现象叫反渗透(ReverseOsmosis,简称RO),该过程如左图所示:膜性能表示法通常所说的膜性能是指膜的化学稳定性和膜的分离透过特性。膜的物化稳定性的主要指标有:膜材料、膜允许使用的最

6、高压力、温度范围、适用的PH值范围以及对有机溶剂等化学药品的抵抗性,有时尚需说明对某些物质,如水中游离氯或氧化性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膜的分离透过性的主要指标是:脱盐率、产水率、流量衰减系数。膜性能表示法Qw=Kw(ΔP+Δπ)A/T式中:Qw—产水量Kw—系数ΔP—膜两侧的压差Δπ—渗透压A—膜面积T—膜厚度Kw与膜性质及水温有关,Kw越大,说明膜的透水性能越好。对于一张给定的膜,我们可以推导出产水量及盐透过量的计算公式:Qs=Ks*ΔC*A/T式中:Qs—盐透过量Ks—系数Δc—膜两侧盐浓度差A—膜面积T—膜厚度Ks与膜性质、盐的种

7、类及水温有关,Ks越大,说明膜的脱盐性能越好。从以上两式可以看出,对膜来说Kw大Ks小则膜质量较好。相同面积和厚度的产水量与净驱动压力成正比,盐透过量只与膜两侧溶液浓度成正比,而与压力无关。反渗透脱盐机理 ——溶解扩散模型该模型假设膜是完美无缺的理想膜,高压侧浓溶液中各组分先溶于膜中,再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膜,最后在低压侧进入稀溶液,任意组分(水或盐)的通量主要取决于化学位梯度,水和盐传质的推动力有两部分: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该模型基本上可定量地描述水和盐透过膜的传递,但推导中的一些假设并不符合真实情况,另外传递过程中水、盐和膜之间相互

8、作用也没有考虑。反渗透脱盐机理——优先吸附-毛细空流动模型溶液界面张力和溶质(活度)在界面的吸附Gibbs方程,预示了在界面处存在着急剧的浓度梯度,也就是说在膜的表面形成水分子薄层,在外力的作用下,优先通过反渗透膜。反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