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

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

ID:22251234

大小:3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8

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_第1页
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_第2页
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_第3页
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_第4页
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周桂钿:今天来看董仲舒我研究中国哲学,主要研究秦汉哲学。重要的又是王充哲学和董仲舒哲学。王充哲学是我研究的起点,董仲舒哲学是我研究的重点。一我上大学时读《中国哲学史》,那里面董仲舒几乎是一无是处的哲学家:宇宙观是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方法论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董仲舒讲大一统,提倡独尊儒术,都是为反动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总之,董仲舒是反动思想家,他的思想都是封建糟粕,应该扔进历史垃圾堆。当时我有一定的疑惑:一无是处的董仲舒为什么要编入教科书?20世纪70年代批儒评法,董仲舒成了批判的重要对象。而法家人物成了正面形象,前有荀子,后有王充。书店也有他们的书出售,

2、我就买下《荀子》和《论衡》。感觉《荀子》理论比较强,而《论衡》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实事求是,令人信服。通俗、生动的文风更吸引人。后来,我考上研究生,就选择王充哲学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当时有人说董仲舒与王充是针锋相对的。我在《论衡》中,没有看到他们的针锋相对。王充62次提到董仲舒,多是表扬的,如说“董仲舒虽无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上”。认为他的对策,“策既中实,文说美善”(《别通》)。王充甚至把董仲舒列入圣人,他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超奇》)还说:董仲舒论“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虽古圣之言,不能过增”(《案书》)。只有“土龙致雨”一事,王充认

3、为“颇难晓”,“非实”,还为之辩解,说他“为之致精诚”,说“仲舒览见深鸿,立事不妄”(《乱龙》)。我觉得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为什么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对他有那么高的评价,却没有什么批评。唯物论与唯心论是根本对立的,在这里,他们为什么对立不起来?二后来,我仔细阅读《史记·儒林列传》中的董仲舒传,《汉书·董仲舒传》,再读《春秋繁露》,以及《史记》《汉书》中其他篇章提到董仲舒的章节,一方面考证董仲舒的生平资料,一方面整理他的思想。徐复观国学基本功相当扎实,他的《两汉思想史》被学生奉为经典,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我对他的关于王充生平资料的意见提出过批评,花了不少考证的功夫。关于董仲舒的生平资

4、料,古今有一大批著名学者参与讨论,他们水平高,但下的功夫不够,得出许多似是而非的结论。例如,董仲舒生于何时,清代学者苏舆在《春秋繁露义证》的《董仲舒年表》中将生年定于汉文帝元年。历文、景、武三世,而《汉书》中明确说董子“亲见四世”。只要细心读《汉书》,就可以发现苏舆的错误。难以理解的是许多学者没有发现,将这错误写入专著、论文,编入教材,迷信权威于此可见一斑。董仲舒何时出生,哪年不窥园,对策之年,任相之年以及致仕之年,都有争议,都需要考证。许多名家说法也相互矛盾,我首先将董仲舒的生平资料抄录在一张大纸上,进行整理,描绘出董子一生的基本轨迹,得出一系列不相矛盾的结论:董仲舒生于公元

5、前198年前后;不窥园在对策之前;65岁对策在元光元年;而后任江都相,其间废为中大夫,后复为江都相,不久转为胶西相,致仕悬车约在77岁时。汉代典籍都说从高祖到武帝为五世,董仲舒“亲见四世”,应该包括惠、文、景、武四世,不包括高祖。说董仲舒生于高祖时期,是否成立?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楚庄王》中说孔子“见三世”。昭公元年至鲁亡,昭定哀三世61年,而孔子寿至73岁,有12年在昭公之前,却没见四世。这大概是古人的说法,12岁的小孩不懂世事,不能算又见一世。董仲舒虽然少年生活于高祖时期,但不算又见一世。古人的说法,不能按现代人的观念理解,用现代观念解读古人的说法,常出现误解。古人的说法,

6、如何正确理解,不是权威说了算,要有可靠可信的证据。在这里,孔子73岁,只见三世61年,就是这样的证据。一般学者受到现代观念的束缚,不能接受比较深刻的学术成果。只有能够会通的高水平学者才能产生和理解这一类深层次的学术成果。相对来说,苏舆的错误,是硬伤,是低层次的,容易理解。中国古代语言中有很多数字,要真正理解,也有一定难度。例如“三”字,有时是具体量词,有时又是多数的意思,这要在具体语句中,作出恰当的理解。其他如“二十曰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大夫七十而致仕”,许多学者以为这些数字都是整数,产生了误解。我们查《汉书·叙传》班固称自己“弱冠而孤”,

7、他成为孤儿时已经23岁。他在另一处称自己弱冠时已经27岁。这些资料都有力地证明“二十曰弱冠”,不是整二十。古人也有这种误解,因此,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称:“二十曰弱冠者,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至二十九通得名弱冠,以其血气未定故也。”(《礼记正义》)按孔颖达的说法,二十岁至二十九岁,都可以称“弱冠”,班固23岁、27岁,都自称弱冠,有力证明孔颖达的说法是正确的。后代人怎么能根据自己的观念否定它呢?同样道理,三十至三十九岁,都是而立之年;四十至四十九岁,也都是不惑之年;七十至七十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