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的审美意义 

《兰亭》的审美意义 

ID:22251944

大小:60.6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兰亭》的审美意义 _第1页
《兰亭》的审美意义 _第2页
《兰亭》的审美意义 _第3页
《兰亭》的审美意义 _第4页
《兰亭》的审美意义 _第5页
资源描述:

《《兰亭》的审美意义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揣,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H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

2、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

3、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幵,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每当看

4、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古人称王羲之行书为天下第一行书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兰亭集序》亦对美

5、感作了分类,并提供了相关的心理学说明,犹为引人瞩目。王国维中西化合之,于《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即在王氏看来,“优美”者,“人惟于静中得之”,而“宏壮”,也即“崇高”或“悲壮”,人则“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此说与《兰亭集序》若合一契。《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以“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与“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分美感为二,即所谓“优美”与“崇高”,并随后提供其差别的心理学根据就在于“静躁不同”。其中的“躁”也即王国维所云的“动”,所不同者,王国维从“静”之同一处着眼,故说“由动之静时”,王羲之的语境

6、重在强调二者的差异,故说一“静”一“躁”,二者着眼的时段不同,其实质则一。我们以《人间词话》为中介,揭示《兰亭集序》所蕴涵的美感分类思想及其心理学根据如上,可知二者颇为相契相合;但神契之处不止于此,二者亦同有一种审美取舍观,也即“美生于适”,“必其足以动人美感,而适合于“美的直观”之要件者,始成其为美”,也即事物之所以能成其为审美对象,得与主体的审美“理想”或“观念”相契合,从而,主体对“自然中之物”的“取舍”就在所必然。《兰亭集序》以“取舍万殊”来表明,而《人间词话》以“自然中之物,相互关系,相互限制(原稿此处有“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

7、关系限制之处(原稿此处删去“或遗其一部”)”透露的消息也即王羲之所云的“取舍”。就具体语境而言,王羲之“取舍”说自足于“观”也即欣赏的角度,重在说明“优美”与“崇高”的不同,同时与人格相联系,为审美个性的差异也作了说明;而王国维偏重于辨析“自然美”与“艺术美”或者“纯美”的区别,从“表出”也即创作的角度,辩证地论证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但不难顺次概括出他们都认为“美是一种实念的知识”,也即美是人与其对象在精神上相契合为一,这属于美的本质论。关于这一点,曹础基先生也谈到了,他称之为这是王羲之“对美感的定义”,其具体内容,先生认定的句子是“当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