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文论第八章结构主义

西方现代文论第八章结构主义

ID:22265978

大小:3.56 MB

页数:67页

时间:2018-10-20

西方现代文论第八章结构主义_第1页
西方现代文论第八章结构主义_第2页
西方现代文论第八章结构主义_第3页
西方现代文论第八章结构主义_第4页
西方现代文论第八章结构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现代文论第八章结构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反讽论1.这一术语源于古希腊喜剧,指这样一种角色类型,即佯装无知者,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最后证明这些傻话都是真理,从而使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2.反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修辞术,指我们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话恰恰相反,也就是所谓的说反话,也常常指希望与结果之间存在着的矛盾与对立。3.新批评派将反讽概念发展成为诗歌语言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诗歌语言就是反讽的语言。4、悖论1.“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2.创造悖论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个基本原则——违背常理地使用语言:使用这些手段,

2、常常造成诗在语言和结构上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使其在相互碰撞和对抗中产生丰富和复杂的含义。三、新批评的操作途径、方法以及常用概念(一)突出作品研究的中心地位1.“细读法”(closereading)是新批评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它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2.我们大致可以对新批评的细读法进行如下总结。(1)选择篇幅短小的、意蕴丰富的文本,如现代派诗歌,也包括含蓄蕴藉的中国古典诗歌,这些含义模糊、充满歧义的文本适合新批评的语义分析。(2)排除文本生成研究和读者反映研究,将目标集中于文本,对文本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寻找其中的隐

3、微含义,如词句中的言外之意和暗示、联想意义;仔细分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段,如隐喻和拟人等。(3)想象文本具有戏剧冲突性,将文本视为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有机统一体,分析语言的含混、悖论、隐喻、反讽、象征等要素,以及由于这些要素的作用形成的诗歌的复杂意义和阐释空间;研究诗歌的诸多要素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形成了诗歌的和谐统一的具有张力的整体结构。(二)突出语义学对文学研究的指导作用语境理论(三)突出诗歌语言研究对于文学研究的典型性1、把诗歌语言当成语象的组合。所谓语象,是指由语言构成的形象。2、把“含混”(即复义)当成诗歌强有力的表现手段。

4、“复义”(又译为“含混”、“模糊”、“朦胧”、“晦涩”等)1)“复义”出自燕卜荪的《复义七型》。2)复义现象在日常语言中存在,尤其对于诗歌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批评家习惯认为诗的意义是单一的,纯粹的,一首诗的解读只有一种方式是正确的。燕卜荪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证明,一首诗的理解是多样的,而且每一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对此不能独断地加以排斥。这说明文学语言具有与科学语言完全不同的特性—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诗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正是诗的特殊魅力所在。新批评派推崇、赞赏具有丰富语义而又充满歧义色彩的诗歌作品,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

5、味。3)复义(A)可以意味着作者的意义不确定;(B)可以意味着有意说出好几种意义。4)复义可以使文学语言活动方式中潜在的意义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而且,在燕卜荪看来,词语的潜在意义往往要比可能写出的要丰富得多、重要得多。5)燕卜荪在《复义七型》中,经过细致归纳,把文学中的复义分为七种类型。学界研究认为这七种类型的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有些类型相互重叠,有的类型的规定不够严谨,总体上说,使人感觉划分的漏洞颇多。但是,对文学语言中的复义现象进行如此细致的分析,为被传统文学批评认为是一种弊病的现象正名,充分肯定它的审美价值,

6、这正是燕卜荪的一大功绩。6)七种复类型义(1)第一种类型:一物与另一物相似,实际上这两种事物有多方面的性质均相似。(2)第二种类型:上下文引起多种意义并存,包括词语的本义和语法结构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这实际上上语法性复义,某种语言的语法关系越松弛,则它的语法复义现象就越多。汉语语法关系远比英语松弛,所以中国古典诗歌中语法复义比比皆是。(3)第三种类型:同一词具有两个似乎并不相关的意义。双关语就是该类型的典型。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利用词语的同音或多义的条件,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此而实际指彼。(4)第四种类型:一个陈述语的两个

7、或更多的不同意义合起来反映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5)第五种类型:一种修辞手段介于两种所要表达的思想之间。(6)第六种类型:累赘而矛盾的表述迫使读者自己去寻找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相互冲突。(7)第七种类型:一个词、一句话中的两种意义正是上下文所限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燕卜荪认为这是复义性最强的情况。7)燕卜荪的“复义”理论直接启发了新批评派其他理论家对于张力、悖论、反讽、隐喻等批评范畴的思考。在张力、悖论、反讽、隐喻中,总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含义不同而互相匹敌的因素一并出现,因此体现出复义的特征,但是,与复义不同的是,批评家的兴趣中心,已经

8、从静止地罗列各种意蕴转移到说明多种含义之间的冲突,更确切地说是由这些冲突引发的动态平衡。3、把“反讽”、“悖论”看作诗歌语言的基本技巧。克制陈述夸大陈述正话反说假作疑问悖论性反讽宏观反讽概念本体论、张力、构架、肌质外延、内涵、文本、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