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中学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二试题

石室中学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二试题

ID:22285704

大小:94.0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8

石室中学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二试题_第1页
石室中学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二试题_第2页
石室中学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二试题_第3页
石室中学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二试题_第4页
石室中学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二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石室中学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二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石室中学2016届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仅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

2、为深远。"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

3、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

4、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地体现了某种腺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幵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

5、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堵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

6、主义。1.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后世影响深远。B.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C.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D.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7、A.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B.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夷狄”、“诸夏”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C.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很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D.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个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王朝的权威

8、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B.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C.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力量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D.虽然孔子谈周礼的言论并不多,但其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张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应辨证地看待。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