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

ID:22311980

大小:6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8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_第1页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_第2页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_第3页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_第4页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文章通过对预防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的调查研究,发现以社区为平台、公益组织参与的同伴教育干预模式,能够明显提高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认知水平,为艾滋病干预和预防进一步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艾滋病;干预效果;校外青少年  :C916:A:1671623X(2012)05004205  《2011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显示,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人,中国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总数到2011年年底估计将达78万人。当前艾滋病在我国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已从血液传播转向性传播,意味着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已经由播散期转

2、为以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快速增长期。青少年人群则是艾滋病感染的主体人群和后续主体人群,而且艾滋病感染者中15-29岁的青少年已占60%,[1]其比例也因艾滋病传播增长的趋势在逐年增加。  广西是目前全国艾滋病疫情高发地区之一,柳州市疫情排名居广西之首。柳州市新报告病例的传播途径构成已由以往的经静脉注射吸毒传播为主,转变成经性途径传播和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并重,而且性途径传播构成比例已达到50%左右;其中校外青少年吸毒人群增加,且静脉吸毒的比例逐渐增高,处于性活跃期,受艾滋病的感染危险性较大。  一、研究综述  艾滋病又名获得性免疫

3、缺陷综合征(AequirediminunodefieienCySyndrOmeAIDS),是一种性传播疾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e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一种恶性传染病。艾滋病起源于非洲,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市疾病控制中心首次介绍了他们发现的艾滋病病人的病史。现艾滋病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社会及政治问题。目前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HlV感染者和AIDS病例[2],特别是在非洲和亚洲地区流行十分严重。因此,对艾滋病的流行、发展及预防进行研究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关于艾滋病预防

4、的生物医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理论有以下内容。(一)生物医学论1.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生物医学的观点认为,艾滋病是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引发的一种传染疾病。按照控制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采取以病人为中心的一系列措施。识别“病毒携带者”,追踪它的传播途径,然后阻断新的感染,比如实施追踪感染者的性伴侣并且告知其可能被感染的事实。[4]根据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健康教育是最好的控制大范围AIDS和HIV感染的方法之一。2.“知—信—行”模式“知—信—行”(K-A-P,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模式,是围绕

5、降低个人的艾滋病风险促进行为改变。其理论预设是知识决定态度,进而决定行为,受到预防干预的个人有能力根据所获得的正确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技能,理性地校正自己的高危行为。在中国,以生物医学为主导的“知—信—行”模式目前仍然是艾滋病预防中的主导方式,艾滋病风险理论指导了绝大多数中国艾滋病预防工作。[5](二)人文社会学科的介入1.文化解释视野中的艾滋病预防医学人类学者们关注艾滋病的社会文化本质。人类学对艾滋病的关注主要受到医学人类学文化解释学派的影响,在理论方面专注于探讨医学人类学研究艾滋病与文化场域的关系,如苏珊·桑塔格阐述艾滋病在欧美文化中被隐喻

6、化,艾滋病不仅是生理疾患,也是一种临床的建构和文化的推演。[6]实证性研究则专注于特定文化场域如何影响艾滋病预防实践的策略,如潘绥铭用社会学统计方法对中国性文化的一些指标作了定量分析,从而提出在中国艾滋病性传播的可能性比美国要小得多。[7]2.政治经济视野中的艾滋病预防艾滋病的流行分布与宏观和微观的政治、经济势力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截至200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艾滋病预防规划署(UNAIDs)联合发布,全球3860万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中,北美、西欧、中欧只占了5%(200万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东欧占了95%(3660万人

7、)。[8]艾滋病在中国的分布和传播方式与全世界一样都出现了地区差异和人群差异[5]。经济上的贫困而发生许多引发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使人们的艾滋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这种恶性传染病又将加深贫困的状况。[9]3.艾滋病脆弱性理论联合国艾滋病预防规划署在20世纪末提出“艾滋病脆弱性“概念,是将生物医学的行为干预指标和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模型,是“艾滋病风险”模型的一种扩展,认为指导的:文章通过对预防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的调查研究,发现以社区为平台、公益组织参与的同伴教育干预模式,能够明显提高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认知水平,为艾滋病干预和预防进一步

8、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艾滋病;干预效果;校外青少年  :C916:A:1671623X(2012)05004205  《20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