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制造业信息化

把脉制造业信息化

ID:22312065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把脉制造业信息化_第1页
把脉制造业信息化_第2页
把脉制造业信息化_第3页
把脉制造业信息化_第4页
把脉制造业信息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脉制造业信息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把脉制造业信息化

2、第1“2002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增长18%!”这是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科技部高新司司长李健在6月18日召开的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发布会上向社会公布的一个数据。据悉,这是政府第一次将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公布于众。统筹安排准确把脉“最初有建立指数的想法始于去年的五月份。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指导,更加客观的评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增加预见性,最终我们决定建立制造业信息化评价体系。”李健说。无疑,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指标体系的设

3、立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制造业信息化指数是由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指数和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两部分加权综合而成,共设立9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以2001年制造业信息化指数为基值。“这一指标的制定参考了类似的评价体系,共设计了四种方案,18%的数据是其中最保守的,因为我们还是希望稳妥一些。”李健说,“建立环境指数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受政府以及社会的大环境影响非常大,无论是电子政务还是制造业信息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大环境的影响。”有关部门和专家也普遍认为,这一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合理、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历史进

4、程,是衡量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效的一把重要标尺,而且与过去的统计数字相兼容。而为了保证样本采集的准确性,调动地方及企业的参与性,在进行了系统的指数采集培训之后,今年的上半年由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和天津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进行实施。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负责人介绍,到今年3月底,总共搜集到有效调查数据5294份。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关于企业信息化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统计,不仅样本空间大,而且数据有效性好。画一道漂亮的曲线这次发布的《2001-2002年度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增加34.46%,制造业企

5、业信息化指数增加11.24%。这说明2002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大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逐渐凸显。而企业信息化指数与环境指数之间的差异原因则是由于去年的大环境非常的好,“十六大”的召开为制造业信息化奏响了最强音,营造了全国上下“万马奔腾”的氛围。但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不少企业的信息化还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所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指数的增幅比制造业信息化环境的增幅低。通过调查和评测表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对拉动我国软硬件产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出令人鼓舞的互动效应

6、。其中,制造业企业硬件投入由2001年每家企业平均87.16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104.08万元,增长幅度为19.42%。评测结果还表明,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了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据调查,企业利润由2001年的平均每年1847.374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2525.174万元,增长36.69%。应该说,测评的结果比较客观的反映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走势,它表明在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指引下,通过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特别是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

7、水平较低,还处在由个别流程信息化改造向系统整合应用发展的过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阶段性的差距,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我们在肯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应该看到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必须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在李健看来,未来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用线条连接起来必将是“一道漂亮的曲线”。而今后每年都将对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和第三方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外公布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离这道曲线的形成也不会太远。运筹帷幄再接再厉指数只是一个标尺,它衡量的是这一年度的发展进程;指数同时也是一个航标,它

8、指明了未来的前进方向。今年是实施“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吸取学习2002年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入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无疑具有指导意义。李健向记者介绍了今年下半年的四个重点任务:第一是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信息化环境。他认为政府在提高企业信息化方面定位就是四个字,营造环境。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企业为主体,要求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实施的主体、受益的主体。政府主要的任务是营造环境,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相应的标准,包括发展中介机构,组建技术推广,以及推广应用体制来营造企业信息化的环境。第二项工作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力度

9、,并进行产业化。他说:“因为我们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争取我们能够更快地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展中国的信息产业,这两个事情是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