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终结论”的探讨与“审美泛化”的现象

“文学终结论”的探讨与“审美泛化”的现象

ID:22325425

大小:6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8

“文学终结论”的探讨与“审美泛化”的现象_第1页
“文学终结论”的探讨与“审美泛化”的现象_第2页
“文学终结论”的探讨与“审美泛化”的现象_第3页
“文学终结论”的探讨与“审美泛化”的现象_第4页
“文学终结论”的探讨与“审美泛化”的现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终结论”的探讨与“审美泛化”的现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学终结论”的探讨与“审美泛化”的现象: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高科技的浪潮使得后现代语境中的消费文化异军突起,对传统文学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时代的合法性同时也构成了文学的合法性危机。因此“文学终结论”这一话题在我国引起了普遍关注,并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的论争。然而其中“审美泛化”与“文学性的蔓延”等文学研究的困境则是需要更多关注的现象。  关键词:文学终结;消费社会;文学性扩张;日常生活审美化  :I0-02:A:1005-5312(2011)20-0001-02    一、“文学终结论”的提出及影响    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把“文学终结论”这一话题引入中国。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强

2、烈的震动。1997年,《文学评论》第4载了他的论文《全球化对中国研究的影响》,文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看电视或看电影。现在甚至出现了从看电视或看电影转向电脑屏幕的迅速变化。”他认为新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必定会对文学与文学研究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米勒在2000年参加了北京的“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且作了大会发言。继而《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发表了他《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这一长篇论文。米勒此文的核心观点即“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的存在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它引向终结。”在论文开篇,米勒就引述了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在《明信

3、片》中的话:“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的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情书也不能幸免……”从而详细阐述了“文学终结论”。  在他的著作《文学死了吗》一书中,米勒也开宗明义写道:“文学就要终结了。文学的末日就要到了。是时候了。不同媒体有各领风骚的时代。”于是文学行将消亡这一观点在中国文学理论界成为论争的热门话题之一,持续至今。    二、由“文学终结论”论争引出的“文学性”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科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地位与日俱增,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随之日渐萎缩,而作为一门

4、学科的文学研究的地位更是不言自喻。文化研究等新兴学科对文学的冲击使得理论界出现了文学边缘化的说法。  因此在激烈的争论声中,一种学者表示赞同“文学终结论”,认为文学存在和共生的条件变化了,文学也将随之消亡。信息技术与传媒方式的转变影响文学场的存在结构和文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印刷时代已经过去,媒体娱乐文化成为了主导,文化从经典进入非经典和反经典,写作的口语化、视像化超过了书面语写作,精英文学的败落与审美的世俗化成为时代的合法性标志,于是正是这种时代的合法造就了文学合法性的危机。  相反,很多学者对“文学终结论”持质疑态度,甚至有人认为文学终结是一个无效的理论,因为它本身就陷入了一种“技术决定论”的

5、极端,于是正是“文学终结论”而不是文学,必将走向终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由于文学的语言魅力以及审美想象性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同时由文学传统构成的文明力量与文化秩序以及历史的厚重感无法被解构,因此文学不会消亡。  (二)“文学的终结”只是对无处不在的“文学性扩张”的一种遮盖与隐蔽。美国学者辛普森在1995年出版过一本书,名曰《学术后现代与文学统治》,针对“文学终结论”提出了后现代“文学统治”的看法。到90年代末,卡勒注意到该书,受此启发写了《理论的文学性成分》一文,该文收在2000年出版的《理论的遗留物是什么?》之中。卡勒对辛普森的提法略有修正,将统治的“文学”改为“文学性成分

6、”,从而使缘自辛普森的创见更为准确。卡勒说:“文学可能失去了其作为特殊研究对象的中心性,但文学模式已经获得胜利;在人文学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文学性的。”  也就是说,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因为大众传媒作为传播方式对文学话语权的挑战从而“被边缘化”了的文学,即消费社会用影视、X络、电子游戏等新兴文化迫使其丧失了昔日中心地位的文学,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文学。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广义的“文学性”却活跃在社会生活的中心。即在后现代场景中,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宗教活动、道德活动、学术活动、文化活动等都“文学化”了——离开了虚构、修辞、抒情、讲故事等文学性话语的运作,这些活动都无法进行。如波德里亚所指

7、出的,消费社会的品牌之多,意味之玄妙足以令人“眩晕”,而  “没有文字游戏,现实就产生不了眩晕”。因此这种“文学性”的统治就形成了,并且蔓延直至无处不在。    三、审美泛化与文学性蔓延的内在联系    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中詹姆逊认为,消费社会或后现代社会已经打破了传统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艺术作为商品已经成为普遍的文化景观。文化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和文化内涵中扩张出来,向社会生活的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