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萧衍-沈约-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赏析

临高台-萧衍-沈约-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赏析

ID:22329199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临高台-萧衍-沈约-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赏析_第1页
临高台-萧衍-沈约-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赏析_第2页
临高台-萧衍-沈约-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赏析_第3页
临高台-萧衍-沈约-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赏析_第4页
临高台-萧衍-沈约-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赏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高台-萧衍-沈约-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临高台

2、萧衍

3、沈约

4、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赏析临高台萧衍①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临高台沈约②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注]①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有集三十二卷。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济县西)人,与萧衍同属“意陵八友”。(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

5、借景抒情的妙笔。B.萧诗中,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C.玉阶通常是古代淑女伫立凝望之所,萧衍用玉阶来暗示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样满怀思念,为下文“共相忆”埋下了巧妙的伏笔。D.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E.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歌的情感却有一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

6、一谈。(3)萧衍诗的前两句如何表现高台之“高”的?请从作品语言或者修辞方法中任选一角度,具体说明。参考答案(1)AE(2)答案示例:萧诗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思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诗“所思”却不一定去指情人,后四句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3)答案示例一:萧诗前两句连用两个“高”字,用最直白的语言,将高台的雄大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答案示例二:萧诗首句用夸张手法写高台高耸入云,第二句再补充说明高台决然望不到尽头

7、,极言高台之高。沈约临高台赏析沈约(441~513)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宋征虏将军沈林子之孙、淮南太守沈璞之子。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他提出诗歌创作“四声八病”之说,是齐、梁文坛领袖。作诗精密工整,尤注重声律、对仗。诗文之外,又长史学。其据旧版增改所撰《宋书》百卷,资料翔实,传记评论,颇有识见。著有《齐记》、《四声谱》、《梁武纪》、《梁仪注》、《沈约集》等。死后谥隐。明人张溥辑有《沈隐侯集》。鉴赏:《临高台

8、》,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乐府解题》曰:“古辞言:‘临高台,下见清水中有黄鹄飞翻,关#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弓射之,令我主万年。’若齐谢朓‘千里常思归’,但言临望伤情而已。言高台望远之情,或写崇台眺望之景,可见齐梁以来诗人已将《临高台》视同诗题了。沈约此作,抒写高台望远而不见的愁绪,是六朝诗人此题中写得比较好的一篇。12句。开头就从反面着笔。“高台”本以望远,而反说“不可望”,起势突兀,给人以悬念。紧接着,用顶针格重复上句末尾“望”字,对提出的悬念加以解释——“望远使人愁”

9、。两句一纵一收,一开一合,有顿挫波澜,同时又显得流畅自如,富有气势。以下就紧紧围绕“望远使人愁”这个主意来写。34句。高台远望所见:重重叠叠。山岭,一直往远处绵延伸展,不见断绝;悠长不断的河水,也一直向前方蜿蜒流去,不见尽头。登高所见的山河阔远之景,本当使人神远,但由于所思念的人远在“连山”“河水”之外,那重叠的连山便反而遮断了望远的视线,那悠悠的河水也更牵引着自己的悠悠念远之情了。两句大处落笔,写景浑括,景中寓情,令人想见诗人极目山河时那种瞻望弗及的空寂感和惆怅感,不言愁而愁绪自见。56句用自问

10、自答的方式对所思者之所在作了明白的交待:“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身在江南,而对方则远在洛阳,则不但距离遥远,而且南北隔绝了。这两句如作一般叙事看,不过如上文所说,交待所思者之所在而已,妙在于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一种难以排解的忧思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而摇曳有致的格调又加强了这种忧伤无奈的情感。78句就在上六句的写景、抒情、叙事的基础上作一总收:“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望远本为解忧,但望而不见,反增离愁,则不如不望了。这一联正反应首联“不可望”“使人愁”,首尾贯通。诗的意思极明白单纯,不过抒写高台望

11、远不见的愁思,也没有刻意经营的警句,完全是素朴的家常语,但读来却感到有一种真挚的情思流注盘旋于字里行间,而且能明显感到抑扬开合的节律和情感的起伏流动。沈约是新体诗的倡导者,但他的佳作如《别范安成》及此篇倒相当典型地体现了汉魏古诗情感朴质真挚,情味隽永的特点。这说明,一种新的诗歌理论及体制从倡导到成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旧的体制与写法运用起来往往更加得心应手。沈约生活的时代,南北对峙已经延续一个多世纪。诗中所说的远在“洛阳南陌头”的所思者,究竟是实有其人还是虚拟,究竟是写实还是象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