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中关于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马克思中关于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ID:22329948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马克思中关于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_第1页
马克思中关于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_第2页
马克思中关于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_第3页
马克思中关于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_第4页
马克思中关于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中关于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中关于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论文-->绪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看作一个整体,其中包含两方面关系,运用抽象的方法一步步地分析人与物(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它们辩证的发展中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随着世界主题的全球学转向,其本质上也是交往实践观的转向。从单一中心化走向多极化,在多极化的基础上重建全球发展与和平的国际规则,这就是当代人类实践的总格局、总趋势。承认差别,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利合作,这既

2、是中国的全球学原则,也是世界交往实践观的具体体现。交往实践观作为实践之,是发展的哲学,和平的哲学,全球主题的哲学。交往理论是交叉性的跨学科课题,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和影响为,除哲学、社会科学,还涉及到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等领域。因此,还应加强交往理论与其他具体学科的结合,只有这样,它的研究才能获得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可喜的是,社会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如史学家彭树智教授引入历史的维度研究交往问题,连续发表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对“历史交往”的内涵、类型、形式、及其作

3、用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并提出“历史交往应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哲学范畴”的思想。交往实践是一个系统,在当代全球化交往社会中,交往实践依然成为其基本骨架和基本范型。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开放的实践,其核心结构和基本框架都是新的交往实践,新的交往实践观成为邓小平超越前人、重新确立中国发展思路的哲学基础。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人的在世方式,并以此作为其立论的出发点。但是,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也就是与他人的共同存在。因此,人的“此在”就是一种“共在”,而“共在”也就是主体间的相互交往状态,是主体的一种必不可

4、少的生存方式。雅斯贝尔斯认为,“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交往是人的本质,他衡量一切哲学真理性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人类交往,他认为交往可以帮助人类走向大同,并对在全世界的交往中寻求世界理性共同体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代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哈贝马斯((Habermas,J.)构建了一种交往行为理论。他对交往行为下的定义是至少有两个行为者通过语言理解协调相互间关系的互动行为。发生行为的人们一起探寻对情景和行为计划的理解,这样才能实现双方行为上的相互协调,达到双方都要事实现的目标。不是直接地以交往行

5、为同世界本身发生联系,而是通过语言同客观世界、社会和主观世界间接地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马克思对交往实践观做了原则性的论述:1、交往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从物质交往到精神交往、语言交往及其他交往形式,物质交往是基础,是制约和派生其他一切交往活动的基础。2、交往实践作为“物质交往”活动是主体间的“客观的活动”。3、交往实践分为“自主活动”和“交往形式”两方面,是两者的统一。4、交往的总体结构是促进世界普遍联系、使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整合体的主要机制,也是生产力得以保存、积累和发展的前提。从人的本质来理

6、解交往,并把交往看作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具备深刻的哲学人类学意义。通过分析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历史发展和科学内涵,揭示它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本文将拟在探讨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关键问题在于:1.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科学内涵2.探讨了交往的异化和扬弃3.揭示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和价值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的方法。鉴于文章定位主要在理论构建的层面

7、,决定了本课题研究较多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交往实践理论的历史进程,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特征,进而寻求全球化语境中交往实践理论对社会发展的价值等,这是一个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相交织的过程。比较法。本文通过对新旧全球化特征的比较,揭示全球化背景下人类交往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通过调查研究、资料收集、网络应用等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和策略。-->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3321王武

8、召.社会交往论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4-5022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70-86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吴毅.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7-1032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233摘要5-6Abstract6绪论7-9第一章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