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ID:22346702

大小:5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8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_第1页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_第2页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_第3页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_第4页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特色诊疗规范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5.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二、灌肠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

2、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5、禁忌症: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②早

3、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③精神障碍者。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4、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3.选穴:足三里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

4、神经。5.禁忌症:①有晕针史者;②精神障碍者;③有出血性疾病者;五、中药贴敷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5、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六、刮痧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

5、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6.如刮背部

6、,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cm。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七、艾灸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

7、症。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约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