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家长视角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知青家长视角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ID:22351046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知青家长视角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_第1页
知青家长视角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_第2页
知青家长视角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_第3页
知青家长视角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_第4页
知青家长视角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_第5页
资源描述:

《知青家长视角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知青家长视角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摘要:知青家长与知青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他们的态度势必影响到上山下乡运动的广泛性与持久性,本文基于知青家长的视角,考量运动中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心态,揭示上山下乡运动走向低潮的必然性。关键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文革心态家长一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尽管家长无法决定子女的去留以及下乡去向,但他们的态度将直接感染子女的思想与行动,乃至于影响到整个上山下乡运动的顺利进行。那么,知青家长的真实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呢?1971年,上海的上山下乡办公室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知青家长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要我送”的家长,对待上山下乡运动持着“

2、不得不照办”的被动态度,他们人数不少,希望子女能留在身边,如果不行,就希望子女能被送到距离较近或条件较好的乡村。第二类是“我要送”的家长,这类家长主动将子女送到农村去,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起到了带头作用。[1]实际上,由于区域、家庭背景及个人经历等诸多差异,家长不相一致的心理需求层次决定了他们对待运动的态度有复杂多样的一面。同时,在“文革”时期的那种压制个性、极力强调服从党和国家需要的氛围中,作为同一政策下的特定群体,知青家长的心理和行为都带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心态又具有了许多共同之处。二“文化大革命”既是一场意识形态的层面的社会政治运动,又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

3、的、理想化的道德运动,所有社会行动都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相一致的,甚至一体化的。[2]176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恰恰如此。知青家长大多饱受了旧社会的苦难,属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他们亲身经历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建立,成为新社会的主人翁。因此,在上山下乡运动初期,有人真心拥护伟大领袖并遵照的“最高指示”,主动送子女下乡锻炼,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如:1968年12月毛泽东发表“最新指示”后,仅福州一中就有一百多个家长来信来访,要求让自己的子女首批上山下乡。有个毕业生的老祖母激动地说:“请毛主席放心,我们一定听您老人家的话,把我大衣改棉衣给孙儿穿,让

4、他安心到农村去。”[3]24-35这些怀有“我要送”心态的家长以“红五类”家长为主。“红五类”家长在革命战争期间就拥护或参加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觉悟高,是新中国最可靠的奠基石,他们深知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愿意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奋斗。因此,当上山下乡的最高指示下达之后,“红五类”家长把“动不动员自己子女到农村去”看做是“革命家长能否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一个考验”,纷纷动员子女投身上山下乡运动,甚至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为子女树立榜样,同自己的子女一起到农村去,向贫下中农学习,在广阔的农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4]在文革时期,成长于“红五类

5、”家庭的青少年是共和国“根正苗红”的接班人,作为革命家属,不仅要跟上形势,更应该在知青家长群体中起带头作用。福州的革命干部陈天滨说:“我是社革委会副主任,又是共产党员,应该听毛主席的话,在动员子女上山下乡方面带个头。”[5]厦门市郊区灌口医院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在动员职工和医护人员送子女上山下乡的同时,积极带头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乡下去。在他的带动下,这个医院革命职工和医护人员应上山下乡的子女中,已有百分之八十下乡、回乡”。[6]积极带头送子女下乡,甚至“同自己的子女一起到农村去”的家长,都是无限忠于党,忠于毛主席,在运动中能以身作则的革命家属。诚然,部分家长是自觉

6、自愿的,但有的则是迫于压力,或者按照宣传需要被粉饰过了,今天我们已无从得知真相了。但家长的“我要送”心态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况且,在运动中主动送子女下乡的行为是当时官方新闻媒体所乐于报道的,并以此树立榜样,用以带动、说服更多的人支持上山下乡运动。1968至1969年间,《福建日报》等官方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有关家长送子女上山下乡的事迹,就是最好的例证。三怀有“要我送”心态的家长们普遍表现出种种担心忧虑的情绪:第一,担心子女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不能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对于城镇家长而言,一是农村“苦”的观念根深蒂固,二是对知青在下乡后遇到的各种困难也有所耳闻,加之

7、官方也宣称要将知青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强调越艰苦越能把知青“再教育”好。因此,家长们怎能不产生种种顾虑呢?泉州烟丝厂女工卒雪卿坦言:自己很溺爱独生女儿,“怕她冷,怕她热,给她干点活,又怕累了她。”[7]另一个知青的母亲也担忧道:“孩子,你这样瘦弱多病,下乡劳动吃得消吗?母亲心里真舍不得女儿离家远去”。[8]知青陈兰金的母亲总是流着泪叮咛两件事:一怕女儿乱交男朋友,受骗上当;二怕女儿生病,特别是月经期劳动回来用冷水冲凉。[9]87福州丝绸厂老工人朱锦洪也担心“儿女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是在甜水里泡大,在红旗下成长,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现在一下子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和贫

8、下中农一样参加农业生产,吃得消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