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ID:22357232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_第1页
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_第2页
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_第3页
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_第4页
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形成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作为整体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创新的社会,学生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累加和堆积,而是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教学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培

2、养积极性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问题的思考,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在对问题不断的发现、解决中培养起来。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哪些需要背诵,哪些需要熟记,教师都一一点明,学生无需动脑,无需智慧,只需要简单的机械记忆。学生的头脑中没有问题,有的只是教师教的知识还有哪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缺乏自主参与、分析文本的意识,这种教学方法、

3、教学过程无疑对学生是人生的浪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如在教学鲁迅的名篇《孔乙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的文章,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吴敬梓《范进中举》的范进。学生在对这两个人物进行比较中形成了积极性、发展性思维。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后,还唯唯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还硬撑着作“窃书不能算偷”的辩白;范进穷困潦倒时,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中“东张西望”寻

4、人买鸡,而孔乙己尽管饿的“脸色清白”,但也不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孔乙己穷得连自己都吃不上饭,却把自己少得可怜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范进在接受胡屠户的银子时,明知从此不会再用他接济时却还在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通过对两个人物的对比,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认识的更加深刻、丰满。通过这两个主人公的比较,学生有自然延伸到周围人物的比较以及他们的不同归宿,进一步引发了问题意识。范进家的众邻居当得知范进中举后,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并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病,胡屠户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都反映出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富贵的心理,孔乙己周围的酒客们则表现出冷漠和麻木,孔乙己

5、不过是使“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酒店的掌柜对孔乙己也是一幅冷漠的情怀,经常对“十九个钱”唠叨,充分表现了病态化的社会异化了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悲凉通过这些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加强和培养,逐步形成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培养深刻性思维教材所选的文本,都是语言文字与思想艺术结合的典范,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各种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注重的只是让学生掌握教材,把学教材当成了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即使把教材倒背如流,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显得手足无措,我们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

6、具备语文能力的学生,而不是掌握语文知识的人。学生知识丰富,但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在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中,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多的标准答案,统一要求,湮灭了学生的解读灵感和真切感受,接受的是并不认同的教师或参考书的现成说法。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认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设出一个心理安全环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当好课堂的

7、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平等、和谐、宽松的个性思维空间中,去感受、去品悟、去接纳“各师其心,其异如面”的文本。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参和教材提示都说明本文的主题: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表现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但学生认为这种说法很牵强,不符合作者心理实际。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学童时代的无限留恋之情,通篇洋溢着欢快、舒畅、愉悦的情感,无论是摆草原,还是三位书屋,都让步人中年的作者回味绵长,提笔成文。鲁迅先生成为现代文学的建筑师,私塾所学的教学内容无疑为

8、作者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不满之情由何而来?面对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