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词章之祖

“伤春”词章之祖

ID:22360093

大小:5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8

“伤春”词章之祖  _第1页
“伤春”词章之祖  _第2页
“伤春”词章之祖  _第3页
“伤春”词章之祖  _第4页
“伤春”词章之祖  _第5页
资源描述:

《“伤春”词章之祖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伤春”词章之祖【内容提要】从古到今,历时性地考察和梳理各种关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解释,我认为还是汉代毛亨、郑玄的解说——采桑女“感春而思嫁”说比较接近诗意,这句诗因此也可谓是古代“伤春”词章之祖。【关键词】《七月》女心伤悲采桑歧义  《豳风·七月》是《诗经》农事诗的杰作,对于其中颇具情韵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历来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从汉代到清代已有种种不同的解释。近现代学者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更多的申发,并加进了时代特点,以致歧义纷呈。在新世纪之初,有必要对此问题作一番回顾和探讨,以方便广大读者,也从一个侧面展示《诗经》研究的动态发展。我认为还是离《诗经》时代最近的汉代学者的

2、解释最为素朴、贴切。    一、古代几种典型的解说    最早对这句话作出解释的,是汉代的毛亨和郑玄。《毛传》曰:“伤悲,感事苦也。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殆,始。及,与也。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也。”毛氏把“女悲”和“同归”看作不相关的两回事,这样的解释似不大确切。《郑笺》申明《毛传》并加以发挥道:“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郑玄的解释可称为“感春而思嫁”说。清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分析了以上两种解释后说:“公子嫁不愆期,故冀幸庶几与公子同时得嫁也。传言豳公之子躬率其民同出同归,男女不谋,情事未合,不若笺义为长

3、也。”  宋代兴起疑经废序思潮,对于《诗经》的理解多从探求本义出发,因而新意迭出。朱熹《诗集传》说:“公子,豳公子也。盖是时公子犹娶于国中,而贵家大族联姻公室者,亦无不力于蚕桑之事。故其许嫁之女,预以将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母为悲也。其风俗之原,而上下之情交相忠爱如此。”王贵民《中国礼俗》说:“古代嫁女之家思相离,宋代有的地方始与哭嫁。”可见朱熹是以时俗解诗。台湾的马持盈赞同朱熹的说法,他在《诗经今注今译》中说:“女心为什么悲伤呢?因为要嫁于公子,远离家人父母,故一时心酸耳。”  清代以姚际恒和方玉润为代表的独立思考派,常能发前人所未发。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公子,豳公之子,乃女公子也。此采

4、桑之女在豳公之宫,将随女公子嫁为媵,故治蚕以备衣装之用。而于采桑时忽然伤悲,以其将与公子同于归也,如此则诗之情境宛合。从来不得其解,且写小儿女无端哀怨,最为神肖。或以为春女思男,何其媟慢!或以为悲远离父母,又何其板腐哉!”姚否定了郑玄和朱熹的说法,认为他们太淫秽或太陈腐,引用孔颖达《毛诗正义》的“是诸侯之女称公子也”,从而提出了“媵嫁说”。方玉润《诗经原始》与姚际恒针锋相对,他说:“‘采蘩祁祁’,女子众多,焉知其谁为许嫁,而谁非许嫁人耶?……岂举国采桑诸女尽为媵妾哉?曰‘公子’者,诗人不过代拟一女心中之公子其人也。曰‘殆及’者,或然而未必然之词也……此少女人人心中所有事,并不为亵,亦非为僭。王

5、政不外人情,非如后儒之拘滞而不通也……又何必沾沾辨其为男为女公子耶!”方说本之人情,毫不拘泥于字眼,一一驳倒了姚说,可谓通达、平实。    二、现代学者的三种代表性说法    首先,建国后盛行“阶级分析法”,很多学者受此影响而认为当时为阶级对立非常鲜明的奴隶社会,女子伤悲是因为受到奴隶主的压迫和欺凌。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认为《七月》“反映了当时奴隶充满血泪的生活……使人想象到当时的劳动妇女,不仅以自己紧张的劳动为奴隶主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连身体也为奴隶主所占有,任凭他们践踏和糟蹋”。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释为“采桑女心里伤悲,害怕自己被公子们掳去”。著名的《诗经》译注专家余冠英、高亨、陈

6、子展、周振甫大体持同样的观点。高亨还把“殆”直接解释为“压迫”,并说“此句言农奴的女儿被奴隶主强行带走”。陈子展《诗经直解》说得更为具体:“女子自知得为公子所占有,恐为公子强暴侵凌而伤悲耳。在奴隶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为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工作者,此生产工作者即奴隶主所当作牲畜买卖屠杀的奴隶。”  由“阶级对立”说衍生出“抢婚说”。程俊英《诗经选译》译为:“姑娘心里暗悲伤,只怕公子看上抢。”邹德文在《〈诗经·七月〉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平议》①一文结合周代习俗和文字的含义理解为“抢婚”。台湾的裴普贤、糜文开合着的《诗经欣赏与研究》以为“其意盖恐贵族公子强与之俱归也”,翻译为:“大姑娘

7、心里正忧郁,怕被公子哥儿带回去。”  其次,媵嫁说也比较风行。此说最早为清代的姚际恒所提出,余冠英《诗经选》:“一说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张钧、贺丽杰《“殆及公子同归”新释》②赞同余冠英的说法。王魁伟在《女心为何而悲》③中认为“媵婚”为奴隶制时代的一种婚俗,他说“通过阳春时节采桑女奴既向往出嫁,又怕同贵族女一起出嫁而做陪房的复杂的心理刻画,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王益强在《〈诗经·七月〉“女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