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

“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

ID:22360773

大小:70.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0-28

“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_第1页
“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_第2页
“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_第3页
“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_第4页
“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_第5页
资源描述:

《“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一 问题的提出近十年来,竹内好的思想借助孙歌的研究介绍,在中国大陆学界发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竹内好的许多重要问题(如他的近代论批判、主体论)是通过他对鲁迅和中国革命的理解提出并接近答案的,他关于鲁迅的构图,因此成为其思想建构的核心之一。但是,竹内好笔下的鲁迅乃至中国,只是他为了建构其理想的日本现代主体——尤其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主体——而倾注其主观价值、追求解放的对象,他的鲁迅及中国形象只是用来映照他所理解的日本问题的一面镜子,是十足“竹内主义”的“机能化”视象。它虽不同于

2、明治以来日本近代主体建构中对中国元素的刻意“排异”,但对鲁迅及中国的理解和利用毕竟不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竹内好的鲁迅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远离鲁迅的历史性存在为特征,以放弃对鲁迅的“实体性”理解为代价的。不少中国研究者似乎不明白这点,对此缺乏足够的警惕,存在把它当作历史的客观认识的危险性。像鲁迅的文学如何发生,或者说鲁迅文学的“原点”问题,就是一个例子。在《鲁迅·思想的形成》一章,竹内好把鲁迅文学自觉的产生定在了他在北京蛰居的“绍兴会馆”时期——用竹内的话说是“鲁迅的骨骼”形成在他发表《狂人日记》之前居住在北京的所谓“蛰伏期”。这时鲁迅还没开始文学

3、生活,而埋头于一间闹鬼的房子中“抄古碑”,“呐喊”还没成为“呐喊”,只让人感到正在酝酿着呐喊的凝重的沉默。竹内好问道:我想像,鲁迅是否在这沉默中抓到了对他的一生来说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可以称作回心的那种东西。我想像不出鲁迅的骨骼会在别的时期里形成。他此后的思想趋向,都是有迹可寻的,但成为其根干的鲁迅本身,一种生命的、原理的鲁迅,却只能认为是形成在这个时期的黑暗里。读他的文章,肯定会碰到影子般的东西。这影子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虽然影子本身并不存在,但光在那里产生,也消失在那里,因此也就有那么一点黑暗通过这产生与消失暗示着它的存在。倘若漫不经心,一读

4、而过,注意不到也就罢了,然而一旦发现,就会难以忘怀。就像骷髅舞动在华丽的舞场,到了最后骷髅会比其他一切更被认作是实体。鲁迅就背负这样一个影子,度过了他的一生。我把他叫做赎罪的文学就是这个意思。而他获得罪的自觉的时机,似乎也只能认为是在这个在他的生平传记里的不明了的时期。①基于这一认识,竹内好对鲁迅《呐喊·自序》中关于产生“《呐喊》的来由”——鲁迅自己对其文学如何发生的自述—提出了质疑,其论点是:1、由于《自序》是对事实进行追忆的文字,不是“以进入事实里面去的方式在处理事实”(50页),因而其中必定存在着“虚构的成分”。如《狂人日记》产生于“金

5、心异的来访”的说法。2、鲁迅关于仙台医专留学时“弃医从文”的故事也不足信,“这是他的传记被传说化了的一例,我对其真实性抱有怀疑,以为这种事恐怕是不可能的。”理由是:3、对于“同一件事”,《呐喊·自序》和《藤野先生》中的处理“多少有些差异”——可能“幻灯事件”之前发生的日本同学的“找茬”事件,对其形成文学的“回心之轴”更重要:“幻灯事件和找茬事件有关,却和立志从文没有直接关系。我想,幻灯事件带给他的是和找茬事件相同的屈辱感。屈辱不是别的,正是他自身的屈辱。与其说怜悯同胞,不如说是怜悯不能不去怜悯同胞的他自己。他并不是在怜悯同胞之余才想到文学的,

6、直到怜悯同胞成为连接着他的孤独的一座里程碑。如果说幻灯事件和他的立志从文有关,那么也的确是并非无关的,不过幻灯事件本身,却并不意味着他的回心,而是他由此得到的屈辱感作为形成他的回心之轴的各种要素之一加入了进来。”4、“在本质上,我并不把鲁迅的文学看作功利主义,看作为人生,为民族或是为爱国的。鲁迅是诚实的生活者,热烈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但他并不以此来支撑他的文学,倒是把这些都拔净了以后,才有他的文学。鲁迅的文学,在其根源上是应该被称作‘无’的某种东西。”竹内好对鲁迅文学属性的上述理解,以重构鲁迅自述的“仙台经验”为中心,试图在根本上颠覆鲁迅的

7、自述,但它又与鲁迅创作中——尤其是如《野草》《彷徨》等作品体现的某些精神深刻相连,与鲁迅文学最深处——涉及自我的部分——有着强烈的共鸣。这就造成了复杂性。我想从鲁迅涉及“仙台经验”的文本《呐喊·自序》《藤野先生》入手,联系鲁迅留日时期思想形成的流程,揭示其文学发生的多原点特征;通过理解其个人遭遇和民族历史“经验的同构性”,弄清鲁迅文学的政治性的由来;通过梳理其以《域外小说集》和《怀旧》为中心的翻译和创作活动,理解《狂人日记》之前文学骨骼的形成,以及其中现代性的由来和创造性之所在。二 《呐喊·自序》中所述文学发生的“来由”鲁迅对其文学的发生是怎

8、样叙述的?在《呐喊·自序》(1922年12月3日),《南腔北调集》中《〈自选集〉自序》(1932年12月14日)和《我为什么作起小说来》(1933年3月5日)等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