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毒”从化——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机

“瘀”、“毒”从化——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机

ID:22361153

大小:6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8

“瘀”、“毒”从化——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机_第1页
“瘀”、“毒”从化——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机_第2页
“瘀”、“毒”从化——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机_第3页
“瘀”、“毒”从化——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机_第4页
“瘀”、“毒”从化——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机_第5页
资源描述:

《“瘀”、“毒”从化——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瘀”、“毒”从化——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机:史大卓,徐浩,殷惠军,张京春,陈可冀【摘要】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传统中医药学多将其病因病机归于“血脉瘀阻”的范畴;但组织坏死、过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远非单一“血瘀”病因所能概括。根据传统中医“毒”邪病因的认识,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当存在“毒”邪致病或“瘀”、“毒”从化互结致病的病因病机。注重“瘀”、“毒”病因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兼夹、相互从化,探索中医治法方药,对丰富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中医病因

2、学,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血瘀Abstract:Accordingtothe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thepathogeicfactorssuchasplateletactivation,adhesion,congregationandthrombosisfallintothecategoryofbloodstasis,mation,etc,arefarbeyondtheetiologicalcategoryofbl

3、oodstasis.ThetoxinorthebinationandtransformationoftoxinandbloodstasisofTCMareinvolvedinthepathogenesisofthromboticcerebrocardiovascualrdiseases.ItissignificanttorecognizeandstressthebinationandtransformationoftoxinandstasisinpathogenicitysoastoenrichTCMetiologya

4、ndimproveTCMclinicalefficacyinthetreatmentofcerebrocardiovascularandthromboticdiseases.Keybosis;bloodstasis传统中医病因学,不仅用直接观察病因的方法来认识病因,更重要的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从疾病临床表征推绎病因,从而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如《灵枢·本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病因作用于人体,致机体产生病理变化,临床必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证候)。临床证候是果,由机体病变产生;病因是病机变化的原因

5、。病因、病机和证候三者之间有必然联系。病因不同,所致疾病的证候表现亦不同,通过分析症状、体征,即可辨识疾病的原因。在传统中医临床发展过程中,病因认识学的每次发展,都会带来治疗方法学的改变和相应疾病治疗效果的提高,如温病学、疫病论及现代血瘀理论的认识等。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基因、蛋白、生物信号转导通路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和发现,现代中医病因学的研究也逐渐向微观深入——尝试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形成和发展了一些疾病病因的认识,由此导致了现代一些疾病传统治疗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临床疗效和研究

6、水平。这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学的认识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1中医病因学发展促进了心脑血管病疗效的提高对于冠心病(胸痹、心痛)和中风等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的认识,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和深入的过程。如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20世纪60~70年代以前,多遵循《金匮要略》上焦阳虚,阴寒闭阻,采用宣痹通阳或芳香温通方药治疗。此后,以陈可冀院士为代表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家根据传统中医关于血瘀致病特点的认识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倡导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冠心病[1],创制冠心Ⅱ号等系列活血化瘀方药用于临床。同时

7、围绕冠心病血瘀致病的微观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特点,制定冠心病血瘀证病证结合诊治规范,提高了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促进了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治疗方法学的创新。有关中风病病因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强调“正虚邪中”,主张用“风引汤”和“大秦艽汤”治疗;其后,逐渐认识到中风为“内风”所致,提倡采用平肝熄风或补肝肾熄风方药治疗;清·王清任则强调半身元气亏虚,血脉瘀滞不利,并创制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20世纪70~80年代以后,以王永炎院士为代表的中医专家,根据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神志不清、昏迷、大便干结等临床症状及组织坏死、水肿

8、、过氧化脂质积聚等病理改变,提出毒损脑络的病理概念[2],认为病因为“风”、“火”、“痰”、“毒”、“瘀”互结,并创制清开灵、醒脑静等方药用于临床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可见,中医病因学的研究深入、发展和创新,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疗效提高的基础。2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不仅为“血脉瘀阻”,还有“毒损血脉”我国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