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提升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对提升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贡献

ID:22371004

大小:74.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8

中国共产党对提升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贡献_第1页
中国共产党对提升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贡献_第2页
中国共产党对提升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贡献_第3页
中国共产党对提升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贡献_第4页
中国共产党对提升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贡献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共产党对提升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贡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共产党对提升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贡献【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展现中国是爱好世界和平和维护人类正义的伟大力量;它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凝聚民族伟力的最好载体,由此显示出伟大的东方战场不可征服的力量;它长期领导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解放而斗争,而人民的这种斗争则是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性因素;它代表全国人民公意参与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使中国以团结统一的形象展现于国际社会,为联合国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摘要题】中共党史研究【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国际地位【正文】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国际地位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1942年1月,中

2、国与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以抗战大国和四强之一成为其重要成员国。1943年1月,中国政府分别同美国和英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在法理上取得国际平等地位。1945年4月,中国代表团出席旧金山会议,参与联合国的创建,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取决于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对此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树立起爱好和平和维护正义的大国形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是

3、中国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明显分野、逐步形成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两大阵营之际,对国家历史走向实行正确选择的结果。中国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来,并以自己艰苦卓绝的抗战赢得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重,才使其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一种可能。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中国树立起爱好和平和维护正义的大国形象,并在后来成为反法西斯阵营四强之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就立即建议国民政府实行抗日外交政策,“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鲜明地提出“拥护

4、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5~356页。)。1938年2月11日,毛泽东在延安反侵略大会上发表演说时进一步提出三个反侵略统一战线的概念,即中国的统一战线、世界的统一战线和日本人民的统一战线。随即,他又从中国内部、敌国内部、国际三个方面论述了反日统一战线的大格局,指明:“如果我能在外交上建立太平洋反日阵线,把中国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苏联及其他可能的国家也各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日本人民运动也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形成一个使法西斯孙悟空无处逃跑的天罗地X,那就是敌人死亡之时了。实际上,日本帝国主义完全打倒之日,必是

5、这个天罗地X大体布成之时。”(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73页。)这里所说的“天罗地X”是一个形象化措辞,其实就是后来所建立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从历史的实际考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早阐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主张的政党,由于它是与国民党并列的中国两大政党之一,其政治主张必然产生重要而广泛的国内外影响。抗战初期,实施这种影响的一条重要渠道就是通过来访延安的外国记者。对此,中共非常重视,从速训练了一批接待人员,对延安、淳化、栒邑等重要地区进行整顿,以便外国记者参观摄影。驻西安的红军代表也采取相关措施,以保护和安排外国记者去延安参观。抗战爆发不久,中共还成立了由朱德担任

6、主任的海外工作团,后又建立以朱德为书记的海外工作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讨论研究日本大举进攻南洋时,如何组织国际反日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问题,以及在军事上争取与英美同盟军合作、抵抗日本侵略者等问题。中共的这些做法,从直观的视角看是在扩大共产党和延安的影响,但把它放到国共合作抗战的大背景下审视,其影响已经不限于中共自身,而是整个中华民族,这对于中国改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表明中国作为一个东方抗日大国,开始把自己的命运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力主实行抗日外交,积极促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对国民政府走向抗日,最终融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有力推动。卢沟桥事

7、变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所谓‘中日提携’的宣传和某些外交步骤的缓和,正是出于战争前夜日本侵略政策的战术上的必要。”(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56页。)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中国共产党又及时提出存在两种方针的问题,即坚决抗战还是妥协退让,并提出与坚决抗战方针相适应的一整套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实行抗日外交而反对媚日外交。国民政府却举棋不定、延宕不决,既对日本抱有幻想,又对苏联心存芥蒂,迟滞了中苏结盟的进程。对此,中共尽其所能,促进国民政府对苏政策的积极化。中共《解放周刊》发表署名文章,公开批评国民政府在对苏关系上的错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