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ID:22388261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_第1页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_第2页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_第3页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_第4页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_第5页
资源描述: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修彦凤,张永太,王兴发【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摘要:通过查阅半夏炮制的文献资料,对其发展轨迹、炮制目的进行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Keywords:Pinelliaternata;Preparation;History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为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中药的毒品,需经炮制后

2、入药。为搞清半夏炮制的历史发展轨迹,了解其炮制目的,本文对半夏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半夏的炮制沿革进行了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高其饮片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历史沿革  1.1唐代以前半夏入药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1〕中的半夏汤,方中用“治半夏”以疗目不瞑,不卧,文中对“半夏汤”的用水、煎法、服法均作详细介绍,但对炮制方法未见记载。半夏的炮制方法最早可见于《金匮玉函经》,其中写到“不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2〕。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生半夏的毒性,需“汤洗”至“滑尽”,否则“戟人咽”〔3〕。晋・葛洪着的《肘后备急方

3、》中也提出半夏需"汤洗去滑"〔4〕用,《雷公炮炙论》记载了具体的方法:“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并指出炮制目的是“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5〕,选用白芥子和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白芥子利气豁痰,协助宣通痰气,醋消肿毒,以防药毒攻喉。《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中记载对半夏中毒的解除方法:“中半夏毒:以生姜汁干姜并解之”〔4〕,从此以后半夏炮制时生姜常成为不可缺少的辅料。最先将生姜用于炮制半夏的是《刘涓子鬼遗方》,在其用以治疗金疮箭毒在肉中不出的“白敛散”方中有“汤洗七遍,生

4、姜浸一宿,熬过”〔6〕的记载,根据《汤液本草》中载:“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所以,可以理解为姜炒法在此时期出现。以后大量医药文献中都记载了姜制半夏,具体制法各有不同。为什么用生姜而不用其他辅料?《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指出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3〕,可见,生姜主要是起到解毒的作用。  1.2唐代唐代,汤洗半夏仍是半夏炮制的主要方法,并出现了“汤泡”〔7〕法。此外,出现了“炮法”,如《备急千金要方》云:“若膏酒丸散皆灰炮之”〔8〕、“微火炮之”〔8〕。姜制半夏的方法中也出现了“姜汁炒”〔9〕的记载。  1.3宋代宋代,有关半夏的炮制内容有

5、了较大的发展,进一步解释了半夏“汤洗”的原因:“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10〕“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10〕。炮制方法逐渐由单一的汤洗、浸发展至洗炒、浸炒、浸煮、煮炒等方法,加入的辅料也由单一的生姜扩展到其它的辅料。如“汤洗”后,再进行“麸炒黄色”〔11〕“生姜汁浸,麸炒令黄”〔12〕“面炒令黄色”〔12〕“米炒微黄”〔13〕“入猪苓同炒,令猪苓紫色”〔13〕“米醋煮令透”〔14〕“炒沙令热,炮,片切,用生姜汁、甘草浸焙”〔15〕等操作。另外,此时期还出现了半夏不采用“汤洗”法,直接用各种辅料及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如“浆水煮,细切小片子,

6、焙干”〔12〕、“同鹅梨汁、生姜`自然汁熬成膏”〔13〕、“姜汁井水煮”〔16〕、“水浸作片,浆水雪水各半同煮,焙干”〔16〕、“酸浆浸,温汤洗”〔10〕、“酒浸,汤洗,麸炒”〔13〕、“姜汁拌晒”〔17〕、“陈菜油炒”〔17〕等。加入不同的辅料主要是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博济方》中坏涎丸就以“热酒荡一度,姜汁浸一宿”的半夏炮制品来配方〔12〕;《圣济总录》中记载用以治疗留饮宿食不消而具有宽胸利膈、进饮食作用的郁李仁丸,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半夏六两去皮脐,浆水五升,生姜半斤切,甘草并桑根白皮各一两,银石锅内慢火煮干,再添热浆水二升煮干去余药只用半夏”〔13〕,其中桑

7、根皮泻肺气,生姜开痰,甘草缓和燥性,浆水抑其温性;《扁鹊心书》中的半硫丸可治胃虚,心腹胀满,呕吐痰涎等症,方中半夏“姜矾牙皂煎水炒”〔18〕。现行《中国药典》中收载的清半夏(白矾制半夏)、姜半夏(白矾、生姜制半夏)源于此时期,《圣济总录》中记载的款冬花汤中的半夏“白矾水浸七日,焙干”〔13〕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牛黄生犀丸中的半夏注明“白矾制”〔19〕等记载均同清半夏的操作相似,白矾性收而燥湿,可增强其燥湿化痰作用;另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记载“汤洗……白矾末沸汤浸,漉出……汤洗去矾……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19〕为姜半夏的雏形,其中白矾燥湿,生

8、姜开痰,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