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

ID:22424873

大小:88.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29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_第1页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_第2页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_第3页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_第4页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五、北方长城地带内居民迁移的趋势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包含了羌、狄、山戎、貊等,这一地区之所以成为较一致的文化带,除因生业上的一致性外,还有文化上彼此交融的一面,而文化交融有一部份是由人群的转徙造成的。夏代以来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引发人群迁徙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据邵时雍、刘海坤对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生态地质环境分区特征的研究表明,从距今5000年到距今3000年的一个变化趋势是: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原属干旱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生态地质环境类型,而到距今3000年时,干旱荒漠草原高

2、原盆地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已东扩到内蒙古的二连浩特以东,浑善达克沙地以西,干旱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已东移到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及其以东的一些地区[1]。因此,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的原居民逐批转徙到更有利于生业的地区,是自然的事。大的趋势除了向南,向东也是很重要的取向。因为这里还有人文地理的影响。像陕南、晋南等地早已人口稠密,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程度上都较低,又没有占明势优势的武力,其转徙也就只能在童恩正所说的“新月形地带”[2]中进行。本文第一节中已谈到,辽宁彰武平安堡高台山文化墓葬中的人骨标

3、本属于的古华北类型,正表明北方长城地带的古代居民早有向东方迁徙的迹象。从文化现象看,夏代是内蒙古中南部的文化成分向东方传布表现得比较明显的时期。田广金、郭素新早已指出过朱开沟第一段遗存就存在的带纽圆腹陶罐以及朱开沟三期遗存的“蛇纹鬲”向东方传布的现象。[3]后来李水城又就蛇纹鬲的问题作了详细的专题研究,他认为不能排除蛇纹的装饰手法起源于更西面的马厂、齐家陶罐之可能,但肯定了蛇纹鬲是从北方长城地带的中段向东段传布的[4]。1991年韩嘉谷提出了北方长城地带的花边鬲问题,在考古界产生颇大的影响[5]。该文认为,口沿饰附加

4、堆纹的陶鬲最早见于朱家沟第一段遗存,时值龙山晚期。同时期河套、晋北、北京地区的鬲形和装饰已有一致性,到商代后期(也就是朱家沟遗址废弃,夏家店上层文化结束的时期),花边鬲在北方长城地带广泛分布开来,而鬲口饰花边的习惯在北方长城地带沿袭了很久,像西面的沙井文化、毛家坪B组遗存,东面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都已进入东周。是该地带区别于中原文化的文化特征之一。他还指出,商代后期开始的花边鬲大流布,是和北方系青铜器的流布是同时开始的。花边鬲的流布,看来不仅是一种文化成份的转辗传递,其中也有人群迁徙所致。韩嘉谷曾经指出,天津地区的

5、商代后期到西周前期的围坊三期文化的陶器群表,现出和先周陶器群的联系,最突出的是高领花边鬲和高领凹沿的陶鬲。长武碾子坡墓地,头东且俯身葬比例高,也和围坊三期文化葬俗相似[6]。暗示这种文化的居民成份有来自陕西的可能。根据我对北京琉璃河1193号燕侯墓中出土的太保罍、太保盉铬的考释,商代后期确有羌人东达渤海湾西北岸,到周初成为燕侯率领下抵御北方髟人的同盟者[7]。可设想,桑干河谷那时已被东徙的人群作为方便的通道了。现在已经可以看出端倪的年代更晚的人群迁徙是白狄的东进。我和韩嘉谷都认为桑干河流域的军都山类型遗存(被靳枫毅错

6、误地称之为“山戎文化”[8])是白狄所建的代[9],早在1979年俞伟超先生就已经指出过这一点了[10]。不过韩嘉谷首先提出了这一支白狄是从陕北东来的。根据是伊克昭盟桃红巴拉、凉城毛庆沟等地的墓葬和延庆军都山等地的墓葬有相似性。但是北方长城地带春战之际的墓葬有很多北方草原文化所共有的特征,并不能用这种普遍的共性来论证具体的族属上的一致。我在新近一篇论文中举出了一些从河西黄土高原经鄂尔多斯、晋北,到桑干河谷东端的特殊的文化一致性,一是所谓的“秦式剑”的东传(因为秦人在此时根本不会到达冀北,可知这种剑称“秦式”之非,恐怕

7、应名为“狄式剑”),二是椭方口的北方系铜釜目前仅见于河西黄土高原到桑干河谷一线,三是虎形牌饰也分布于这一线,在军都山类型的等级高的墓中,墓主胸前有金质的这种牌饰,而在河北北部的也是白狄建立的中山国早期墓中,也出这种金的虎形牌饰[11](图四)。这些考古现象和文献记载对照,白狄东进已有相当的依据了。白狄的东进除了上文谈到的气侯变化是可能的原因外,应该考虑到秦国扩张的军事压力。中部地区的古代部族一波一波的东进,是造成北方长城地带文化上逐步趋向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西部地区的羌人,虽然在蛇纹鬲、花边鬲等方面也表现出和中、

8、东部地区的文化交流,其迁移的的趋向却有所不同,从史籍记载看,他们有一部份是被秦国和晋国迁到河南西部,即《左传》中提到的姜戎、陆浑之戎,伊洛之戎,较早地融入了中原文化之中。而其主要的迁移方向是《后汉书·西羌传》有所记载的,顺横断山脉南下。正因为他们主要的迁移方向不是东进,内蒙中南部的居民又不是西进,所以长城地带西部地区的文化在商代以后就越来越呈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