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ID:22469764

大小:2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9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楚雄州姚安县大河口中学任亚林【摘要】文章从科学的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角度及多种问题方法的综合运用等方面,论述了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语文教学 应用什么是问题教学法?从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可以见到答案的概貌:“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马赫穆

2、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这样界定: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       第一,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7松骨峰战斗时,有一位教师设计

3、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按敌我双方的地形、作战前准备时间、投入的兵力、使用的武器等方面,找出有关说明并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这样,学生聚精会神地默读寻找起来。这时的学生,一方面进行着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又从客观事实上看到敌强我弱的态势对比。当学生完成了、解答了这个问题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找到我军取胜的根本原因?教师在提出这样问题后,又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并要求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当教师观

4、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松骨峰战斗我志愿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我军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战斗结束后,我军营长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壮烈牺牲的种种体态,就是志愿军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的具体表现。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课文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       很明显,这位教师所提的三个

5、问题,本身就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下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用朗读来表现情感的能力。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7第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6、:“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如果没有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

7、断“生疑”。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鲁迅作品《故乡》这篇文章,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有教师这样点拨: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