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ID:22520363

大小:144.0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9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_第1页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_第2页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_第3页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_第4页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_第5页
资源描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姓名:罗玉箫学号:20113001118所在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年级专业:汉语言文学摘要: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和综合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一是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制约着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行为、业绩考评以及下属员工的工作方向;二是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的效果。本文在分析目前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的基础上论述了企业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应如何做出理性的选择。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国际视角定位理性选择1、企业财

2、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又称为企业理财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其决定着财务管理的组织、原则及其方法体系。而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仍是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20世纪50年代以前,利润最大化观点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盛行。最早的企业财务目标也是企业的目标源于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该目标认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之根本。虽然在当时卖方市场的环境下利润最大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竞争不断的加剧,这种目标

3、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于是诸如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相似的财务目标应运而生。1.1、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增长财富。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其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未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获取现金。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他们认为,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

4、客观评价。它以每股的价格表示,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受每股盈余的影响,反映了每股盈余大小和取得的时间;它受企业风险大小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余的风险。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这种观点认为,企业主要是由股东出资形成的,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理所当然地,企业的发展应该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股份制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的前提下,当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则股东财富也达到最大,所以股东财富又可以表现为股票价格最大化。1.2、企

5、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保证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应满足各方利益关系,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可以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的利益于不顾,不能将财务管理的目标集中于某一集

6、团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讲,股东财富最大化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其宗旨是把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放在首位,着重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兼顾企业各利益主体的利益。企业价值,在于它能带给所有者未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1972年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共同提出了“剩余索取权”假说,该假说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地位,主张股东至上的企业治理体系。受“剩余索取权”假说的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被提出。人们发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能够克服利润最大化观点的所有缺陷,因

7、此前者取代后者,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主流观点。与此同时,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逐渐抬头,学者们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也能克服利润指标的所有缺陷,而要使股东财富最大化,就必须使公司价值最大化,此观点优于股东财富最大化。但很多人将两种观点等同看待,因为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可以说成股价最大化,而在假设负债市场价值不变的前提下,企业价值最大化完全可以视为股票价格最大化,因此在很多人看来,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没什么区别,但从企业管理理论支撑角度来看,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更占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企业治理理论的

8、出现和盛行,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的地位被动摇。企业治理理论由奥列夫.威廉姆斯于1985年率先提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体系。显然,企业治理理论较“剩余索取权”假说更具有说服力。受此理论影响,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观点受到推崇,但研究者们很快发现,该理论并不合乎逻辑,会破坏公司价值,因为持利益相关者观点的人更关心如何分配已经摆上餐桌的蛋糕而不关注如何利用公司资源烤制一个更大的蛋糕。研究者们从避免利益矛盾角度,放弃了此观点,其中大部分人同时也放弃了股东财富最大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