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卫士———张正祥

滇池卫士———张正祥

ID:22564212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滇池卫士———张正祥_第1页
滇池卫士———张正祥_第2页
滇池卫士———张正祥_第3页
滇池卫士———张正祥_第4页
滇池卫士———张正祥_第5页
资源描述:

《滇池卫士———张正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滇池卫士———张正祥

2、第1内容加载中...在美丽的滇池湖畔有位滇池守护者,他就是昆明市西山区碧鸡镇人大代表张正祥。一身许多年前的护林员制服,成了他的标志。自幼在滇池边长大的他,对滇池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滇池和西山遭受破坏时,他屡次挺身而出,不惜用右手换来了它片刻的安宁。2003年,在张正祥的举报下,昆明西山———“睡美人”风景区内的33个采石场全部关闭,使西山“睡美人”能真正安睡下来。但张正祥的行为却得不到应有理解,周围满是仇视的眼光,妻子、儿女离他而去,以前的亲戚朋友视他为怪人。而张正祥却固执地坚持着他保护滇池的热

3、情,现在他每天都要沿着滇池湖边走上一圈,为的是查看有没有破坏滇池的现象。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滇池守护者。记者:有人说你是一位“爱告状”的人大代表,特别是对滇池的污染问题你是不告出结果誓不罢休?张正祥:对,在保护滇池方面我从来就不退缩,对那些违反《滇池保护条例》的违法行为,我一定要告到底。记者:去年,在你的呼吁和努力下,“睡美人”身上的采石场终于被全部关闭,这其中肯定有许多艰难曲折的事,请问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张正祥:我家就住在西山脚下,由于西山中间有一段山,它像一位双腿微屈,仰面蓝天的姑娘,昆明人都叫她“睡美人”。1

4、988年,国务院批准滇池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级风景区时,就专门提到了“睡美人”。她秀丽的风景是大自然送给昆明的财富,每一个昆明人都应该保护她、爱护她。西山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埋藏浅,品位高。从1992年开始,就有人经过当地村、镇及有关部门的批准在西山上开山炸石、取土、挖矿,最多时有40多个土、石矿开采点。每天爆破声、机械的轰鸣声响得不停,运输车辆往返不断,把好好的“睡美人”挖得面目全非。特别是在“睡美人”的脖子后挖出了一个大坑,只要再将前面的一个山丘挖掉,“睡美人”的头就断了,那里还会再有“睡美人”?我是真

5、的着急呀。1994年,我开始向村里、镇上、区里反映这个情况。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我准备了两台照相机,每天一大早就出去了,天黑了才回来。所有的采石场我都走遍了,把他们的破坏行为全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向政府和一些新闻媒体反映情况,请他们赶快来制止这种破坏“睡美人”的行为。我这样天天举报,得罪了很多人,被采石场老板的恐吓、打骂是常事,许多人把我当作疯子。家境也因此而一落千丈不用说,家里人也不理解我。但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睡美人”不能就这么让他们毁了。两年前,我上山去一家采石场核实材料时,一辆迎面开过来的大卡车把我挤下了

6、公路边的高坎。右手痛得要命。我好不容易爬出来,到医院检查,是粉碎性骨折。当时我身上只有人代会发的100元钱,为了治手,我卖掉最后的一口鱼塘,但右手还是失去了劳动能力。想起来,我心里就痛。还好,去年这些采石场终于被关闭了,把“睡美人”保护下来,我的心里总算也得到了一些安慰。记者:听说你曾经用自己的鱼塘做治理蓝藻的试验,但一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能谈谈你的想法吗?张正祥:由于滇池的地理、环境、气候、水温和水质富营养化等诸多因素,造成了蓝藻疯狂蔓延,成为滇池污染治理的一个顽症。我从1985年就开始利用自己承包的鱼塘进行

7、消灭蓝藻的研究试验,我把它叫做“A系统多功能高快循环灭藻工程新技术”。其实我这个实验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滇池岸边铺上管道,并架设滑板,滑板一头插入滇池水中,利用湖边的风力,将漂有蓝藻的湖水冲上滑板,进入过滤系统,滤掉一部分水后,变成蓝藻浆,再通过脱水系统将剩余的水分全部去掉,利用太阳或风使蓝藻完全干燥,最后打包用来制作饲料或制作氮肥。用这种方法消灭蓝藻花钱少、见效快、效率大,但现在还没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加上我现在没有资金,做一个这样的系统模具就需要10多万元,而且还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政府的认可。记者:前段时间,你

8、曾举报建设“吉宝花园”违反了《滇池保护条例》,而通过调查后发现“吉宝花园”的建设手续齐全,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你还准备告下去吗?张正祥:因为“吉宝花园”的建设地点离滇池只有1公里,在建设施工中肯定会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可能会影响滇池湖滨的水环境,所以我就把他们告了。对这件事,省“九湖办”、昆明市和西山区滇池管理局非常重视,先后三次派人到现场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吉宝花园”建设者拿出了省、市各主管部门的批复意见等文件,共11份,确实手续齐全。同时他们还拿出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

9、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征用林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我仔细地看了其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发现里面报告的材料跟实地的情况基本符合,那块地在上世纪60~70年代确实是围湖造田的取土场,我家就住在离那里不远的地方。因为当时的人都缺乏环境意识,山挖烂了就挖烂了,雨水多的年份经常发生泥石流,给村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但从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