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浅析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浅析

ID:22567080

大小:7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30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浅析_第1页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浅析_第2页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浅析_第3页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浅析_第4页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浅析〔论文关键字)不诚信股权约束机制民事赔偿机制〔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存在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完整、违规运作干扰市场正常秩序、投机行为等不诚信行为,并分析了导致这些不诚信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加强股权约束机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管,健全民事诉讼机制和民事赔偿机制加大处罚力度等措施,以抑制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的发生。一、上市公司不诚信现状分析随“猴王”、“银广厦”等一些上市公司欺诈行为曝光后,中国上市公司失信及造假行为造成的信任度下降问题突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据统计,自XX年4月以来,共有61家沪市上市公司遭到上证所

2、77次公开谴责。n年至n年上海交易所公开谴责分别为18、19、19和21家(次),受到公开谴责的公司家数呈现增长的趋势。而截至年9月深圳交易所公开谴责已经多达31家(次),创出了历史新高(见下表)上市公司遭谴责的行为主要是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完整、违规运作干扰市场正常秩序、投机行为等不诚信行为。1.信息披露的虚假性。(1)募集资金内容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据统计,自1994年来有3家(次)上市公司涉及虚报募集资金金额。(2)虚构财务数据、虚增利润据统计。自1994年来,设计虚假财务数据而受公开谴责的公司高达42家(次),占所有公开谴责行为的329次的%。1.信

3、息披露不完整。(1)不披露关联交易、关联方占用资金。通过统计,1994年至XX年9月,有59家(次)上市公司因关联交易及关联方占用巨额资金而受到证监所公开谴责,占不诚信行为的%。(2)不披露或延迟披露担保信息。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涉及担保的A股上市公司有520家,占公司总数的%。至XX年9月因担保违规及对担保信息不披露或延迟披露而受公开谴责的公司占上市公司公开谴责行为的%,而其中又有%的公司涉讼且涉讼金额巨大。(3)不披露或延迟披露公司筹集资金投向及委托理财情况。统计显示,XX年有%的上市公司改变了募集资金用途,XX年此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也占到%。其中,因不披露或

4、延迟披露公司筹集资金投向而受公开谴责的公司占公开谴责行为的%。此外,在财务报表中对委托理财不予披露或延迟披露,因此而受到公开谴责的公司有14家(次),占不诚信行为谴责次数的%。(4)不披露或延迟披露其他行为。公司由于不披露或延迟披露其他行为如经营环境恶化、股权质押及对外投资而受到公开谴责,至XX年有14家(次)占总谴责行为的%。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是影响极为恶劣。1.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财务报告披露滞后。上市公司故意推迟重要信息公布日期,以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对上市公司XX年年报披露及时性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共有30家上市公司更改了年报披露日期,共推迟416天平

5、均推迟天。据统计,由于不及时披露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及季度报告而受到公开谴责的公司有34家(次),占谴责行为总数的%。2.违规运作干扰市场正常秩序。(1)盈亏公告更改频繁与实际不符。据统计,因延迟公开盈亏公告或公告与实际不符而被公开谴责的公司占50家(次),占谴责行为总数的%。(2)股权交易违规。据统计有26家(次)公司因股权交易违规而受到公开谴责,占谴责行为总数的%;其中违规配股及内部交易也不占少数。(3)重大购进资产或出售资产交易违规。据统计,有12家公司由于未对重大购进资产或出售资产而受到公开谴责。(4)股东大会召开违规及其他。据统计,由于股东大会召开违规,及其

6、他行为不按时向证监所呈报《董事(监事)声明及承诺书》等行为占谴责总数的%。3.公司投机行为。一些公司利用上市规则的漏洞或会计技术处理操纵利润,使年报中存在大量的公允性瑕疵,而后对己经发布的信息进行更改或补充。这种投机行为一般不会受到“黄牌”警告,也不会受到公开谴责。这种隐蔽性的投机行为,对市场的扰乱是相当大的。据统计,XX年共有73家对年报进行了补充或更正,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其中,有49家进行了更正,32家做了补充,既有补充又更正的公司有8家。[二、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上市公司不诚信的行为降低了证券市场资金的投资收益,从而严重地障碍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

7、功能的发挥,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1.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缺乏规范。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所占比例大,而且股权主体虚设,股东大会仅是经营者的“一言堂”,毫无约束力;董事会要么与经理层高度重合,要么便是“董事不懂事”,董事会的约束作用完全丧失,使得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内部人控制”(青木昌彦,1995)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缺乏规范,缺乏相应的约束与监督,不少上市公司通过不规范的关联交易、资产重组及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等方法来实现“利润操纵”,以达到骗取配股资格,保留“

8、壳”资源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