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ID:22587768

大小:163.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30

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第1页
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第2页
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第3页
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第4页
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王玲湘思考一:“读”是古诗教学的根本朱光潜在《诗论》中指出,“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我由此联想到古诗文教学的根本。古诗作为汉语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体,合辙押韵,旋律优美,譬如李叔同的《送别》配乐歌唱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即使是不能配乐歌唱的诗词,读起来也节奏分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全无诘屈聱牙的感觉。古诗教学最根本的策略应该是“读”,离开读,古诗教学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这个观点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怎么做到“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杨再隋语),让古诗教学根深根壮,枝繁叶

2、茂,似乎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认为“读”要顺应学情,如同剥笋层层深入,不可违反学习的规律。大体分四个层次:初读,字正腔圆,读准读通;再读,有板有眼,读出节奏;悟读,有滋有味,读出诗意;诵读,有声有色,读出诗境。1.初读正音,“严”字当头。研究前期,老师们没把初读的“严”字当回事,总认为初读就是指学生读一遍,全班读一遍,是不费力气的过场环节。进入后面的学习环节才发现,课堂教学中频频出现类似的情景:《春晓》快上完了,学生读的时候仍是每一句诗的末尾吃掉了尾音;《春日》中“胜日寻芳泗水滨”的平舌音“泗”,翘舌音“水”,前鼻音“滨”,三个字放在一起就像绕口

3、令,学生有如口含萝卜读不清。“初读要‘严’字当头,一点儿都马虎不得。”老师们很快达成共识:抓正音,要读得字字标准,字字饱满,字字响亮。如《小池》的生字教学,抓住“阴、晴”前后鼻音的比较,“露、柔”边音与翘舌音的对比,运用“师带生做手势,念顺口溜:舌头平平,露,露,露;舌头翘起,柔,柔,柔”,并辅以手势,很好地让学生明确清晰地掌握了难点字音。2.教学形式的背后是“停顿”。以王崧舟老师执教《枫桥夜泊》中一个“读”的环节为例: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生读“月落乌啼”,师读“霜满天”。)师:再反过来,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

4、三字。(师生再合作读)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这种教学形式的背后就是朗读的“停顿”。其一,师读四个字、生读三个字,自然形成了七言诗句的“二二二一”式停顿;其二,教师在合作中的读,起着示范的作用,与学生的读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在倾听、模仿中调整读的语调、速度、轻重、延音,效果直接、明显。“停顿是朗诵的灵魂。”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体把握朗读的停顿,渗透不同格律诗的停顿规律。如五言诗的“二二一式”——“春眠/不觉/晓”,“二一二式”——“处处/闻/啼鸟”;七言诗的“二二二一式”——“胜日/寻芳/泗水/滨”,“二二一二式”一一“万条/

5、垂下/绿/丝绦”等。于是,执教《草》时,我采用画停顿线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有逗号的地方停顿大一些,在画停顿线的地方音断意连;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采用师生叠读的方式,如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师叠读“黄——鹤——楼——”,增强了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韵律感和节奏感。3.悟读,“语言”与“人文”共生。古诗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会冲淡诗句的神韵,使得课堂索然无味;大量人文开掘的充斥,虽使课堂激情飞扬,却冲垮了诗句的语言根基。意象是诗的关键,意境是诗的灵魂。古诗教学要善于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句,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文”“言”共生

6、,个中滋味只有通过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悟读才能表现出来。(1)悟读:炼“言”固本不放松。古诗文教学要凸显语文课姓“语”的特点,进行扎实的古文训练,理直气壮地炼字、炼词和炼句,开展语言文字实践,感受文言文特点,培养古诗文语感,咬定青山不放松,做到本色、扎实。比如,“离离”的古意是“形容高大茂盛的样子”,在现代十分少见。我们在教学《草》时是这样做的:①通过提问“原野上的小草长得什么样…‘第一句诗中哪个词写出来的”,找到“离离”;②用“离”字组词,感知“离”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③出示《辞源》中“离离”的三种意思,让学生进行选择;④根据《辞源》中的第一种解

7、释“茂盛的样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看到过的茂盛小草长得什么样”;⑤在理解“离离”的基础上,指导朗读“离离原上草”。经过如此扎实细致的语言文字教学,学生对“离离”的古意和所蕴含的意境美能不感悟深刻吗?(2)悟读:“文”从“言”中潺潺流。教师要善于抓诗眼,抓文眼,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词句,设置“课眼”,重点挖掘拓展,辨析、品悟关键性语言,以点亮全诗文,点亮整节课堂,让“文”之清泉在“言”之石上潺潺而流。比如,教学《题西林壁》时抓“身”,就可以很好地悟读出“身不同”而导致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道理。4.醉里“读”音相媚好。“断竹,续竹,飞土,

8、逐肉。”——《弹歌》每次读到这首中国最早的诗歌,我的头脑中总会展现上古时代的人们在举行庆典、征战等活动仪式时,沉醉其中、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