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地黄的应用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

ID:22588797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_第1页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_第2页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_第3页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_第4页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生地黄的应用【摘要】生地黄一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参与组方12方次,其中参与汤剂组方7方次,在这7个汤方中生地黄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黄汤,用了2斤,炙甘草汤中用了1斤,百合地黄汤中用了1升,即使在金匮肾气丸中,生地黄用量也高达8两,其数量明显大于方中其他药物的用量,这种重用生地黄配伍组方治疗急病杂症的方式方法。【关键词】生地黄中药[别名]苄(《尔雅》),地髓(《神农本草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怀地黄(河南),蜜罐花根。[]生地黄,始载于《神农本

2、草经》,列为上品。因其色黄,质重下沉,故名。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我国大部地区皆有生产,主产于河南温县、博爱、武陟、孟县、泌阳等地。一般以河南产量大、质量好,为四大“怀药”之一。多为栽培,也有野生。[采收炮制]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或“干地黄”。切厚片,生用。[商品规格]鲜地黄以粗壮、色红黄者为佳;干地黄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色者为佳。按《中国药典》(19

3、9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总灰分不得过6.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2.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65.0%。1、[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2、[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3、[应用]3.1热入营血、斑疹吐衄本品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营、凉血、止血之要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常与水牛角、玄参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清营汤;若血热妄行,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常与水牛角、赤芍、丹皮配伍,如《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若血热吐衄便血,崩漏下血,血色鲜红,亦可与生荷叶、生艾叶、生

4、柏叶配用,如《妇人良方》四生丸;若血分热盛,吐血脉数,又可与牡丹皮、焦山栀、三七等配伍,如《医学心悟》生地黄汤。3.2阴虚内热、潮热盗汗本品甘寒质润,入肾经,又能滋阴降火。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邪伏阴分,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常与鳖甲、青蒿、知母等同用,如《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若阴虚火旺,盗汗不止,多与黄柏、黄芪、浮小麦等配用,如《景岳全书》生地黄煎;若劳瘵阴虚,骨蒸劳热,可与丹皮、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古今医统》地黄膏;若肺阴亏损,虚劳干咳,咽燥咯血,常与人参、茯苓、白蜜同用,如《洪氏集验方》琼玉膏

5、。3.3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本品甘寒质润,又具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之效。用于热病伤阴,口干咽燥,烦渴多饮,常与玉竹、麦冬、沙参同用,如《温病条辨》益胃汤;用于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多与天花粉、黄连、藕汁等配用,如《丹溪心法》消渴方;若暑热伤阴,肾水不能上济,而口渴引饮,则与黄连、乌梅、阿胶等同用,如《温病条辨》连梅汤;用于阴虚内热的消渴证,口渴多饮,可与山药、黄芪、山茱萸等配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滋膵饮;若温病伤津,大便燥结,咽干口渴,常与玄参、麦门冬同用,如《温病条辨》增液汤。4、[用法用量]煎服,10~30

6、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5、[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胸膈多痰者慎用。6、[鉴别用药]生地黄包括鲜地黄和干地黄两种,均有清热、凉血、养阴的功效。但鲜地黄苦重于甘,其气大寒,清热凉血作用较为突出;而干地黄甘重于苦,益阴养血功效较佳。故急性热病,热入营血,以鲜者为好;慢性阴虚内热的病证,以干者为宜。7、[药论]7.1《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7.2《本草经疏》:“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生地黄性

7、大寒,凡产后恶食作泻,呈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用则泄不止。胃气者,后天元气之本也,胃困则饮食不运,精血不生,虚热何自而退,故并当归忌之。凡见此证,宜多加炮姜、桂心、人参必自愈。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肾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俱禁用生地黄、当归,误则同于前辙,慎之。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不宜滞,汤液中禁入地黄。”7.3《本经逢原》:“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

8、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7.4《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地黄,专于补血,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者。熟地黄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若于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