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伦理与法理

浅析伦理与法理

ID:22590022

大小:5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0

浅析伦理与法理_第1页
浅析伦理与法理_第2页
浅析伦理与法理_第3页
浅析伦理与法理_第4页
浅析伦理与法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伦理与法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伦理与法理我个人算是一个法学的门外汉,而且是超级的门外汉。甚至到了记不得任何一部法律的总纲或某些具体条文的程度。对一个当代的社会人来说,这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缺陷。所以,要我在这个论坛上来作这样的演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显得有些不自量力。但我还是决定应邀前来,壮着胆子站在这里说话,想必还是有另外的道理在。虽然在实体法的范围内,我是一个大外行,但从自然法的意义上说,在尊重法律权威的同时,我更愿意相信伦理与道德的力量,相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都必须接受一些确定不移的法则,即自然法的支配,自然法赋予人们某些基本的权利即自然权利,并且构成一个国家实在法体系

2、的基础,或者说基本前提。  古罗马人西塞罗说过: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适应,他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人类用立法来抵消它的做法是不正当的,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被允许的,而要消灭它更是不可能的它不会在罗马立一项规则,而在雅典立另一项规则,也不会今天立一种,明天立一种。它将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期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的法律。这其实就已经引出了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涉及到了法理与伦理有史以来便存在一种表面看来互相对立,其实在实际的运作中却又互为表里的深层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伦理与法理间始终存在某种巨大的张力又存在着某种更强大

3、的合力。就中国的情形来看,虽然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就有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的产生,更有如管仲、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国家体制层面上重刑名赏罚的制度建设与具体实践,但在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主流思想中,还是更愿意相信伦理对个人行为与社会秩序的制约力量。《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中主流思想对伦理与法理的基本看法,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个道,多少有些类似于西方人自然法中的自然。德,就是道德,就是制定出某些行为标准,符合标准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追求仁,就是要仁慈,仁爱。如果说道、德、仁这样一系列

4、伦理要求还是针对所有人,也就是整个人类群体的,到了讲义的地步,就等而下之了。义是针对一个小群体的,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中,有着大量的对自己小集团讲忠义不惧得失与生死,但对集团之外的人残酷无道的例子。这既违背了大的人伦之道,更与自然法理相冲突。这已经完全违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所说的维持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法的精神。  对此孟德斯鸠主张,人类必须创造一种制度,作出一种制度安排,使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孟德斯鸠把法律置于决定地位,认为只有法律才能无差别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而专制则是对人性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践踏。义其实也形成某种强势集团对

5、于外部的专制。所以,愿意遵从天然人伦这种自然法则的老子最后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社会最后会连小集团内部的__义都保不住,因为只要任何大大小小的集团是因为利益而构成的,这个义就不可靠。在不同条件下,利益会转移,会重组,集团就会解体,所谓背信弃义就是这个意思。从语言发生学的观点看,如果没有那么多背信弃义的行为,这个词就不会被人们频繁使用,以至成为一个在今天还极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所以,连老子这个把无为而治作为社会理想的人,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人构成的社会最终需要法的强制性约束。用他的话说,就是失义然后礼。这个礼,就是制度创设,制度安排,就是法,就是律法。所

6、以,早在晚清时期,严复除了翻译《天演论》这样的进化论著作外,还翻译过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那时,他的译作名称就叫做《法理》。  他起这样一个书名,心目中一定有个与伦理相对应的企图在。伦理是美好的,但却是非常不可靠的。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上讲,自然也有不相信人基于伦理的自我约束能力,而崇奉制度强制的法家一派。法家伦理思想中最具主要色彩的就是相关人性论的主张。在法家看来,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从思想传承的角度看,法家的人性论观念是对荀子人性恶思想的承续。荀子对人性弱点有更深的体察与揭示。《荀子性恶》中说:目好色,耳好听

7、,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他认为,正是在人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了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荀子荣辱》中又写道: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同时还认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从尧舜到庶民百姓没有什么差别,而人世间最值得荣耀的就是掌握政治权力。他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但中国的法家也是有问题的,而且是大问题。他的法治思想只有王权自上而下的管制,没有权力间的互相制约,也少有对庶民利益的同情与体恤。与孟德

8、斯鸠的思想比较,他的缺陷在于没有保障人平等自由的概念,没有分权的概念与权力互相制衡的概念。今天,有国学热,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