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撰山子金矿地质特征研究

赤峰撰山子金矿地质特征研究

ID:22613046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赤峰撰山子金矿地质特征研究_第1页
赤峰撰山子金矿地质特征研究_第2页
赤峰撰山子金矿地质特征研究_第3页
赤峰撰山子金矿地质特征研究_第4页
赤峰撰山子金矿地质特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赤峰撰山子金矿地质特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赤峰撰山子金矿地质特征研究  本文试从地质特征入手,进而系统总结撰山子金矿的产出环境、矿床地质特征、岩体地球化学、矿体地质特征等,进一步推断和分析撰山子金矿的成矿物质、成矿环境,并最终总结其成矿机制,并为赤峰地区造山带内找矿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和技术支撑。  1区域地质背景  撰山子金矿位于华北-西伯利亚块体(以下简称华西块体)的衔接部位,兴蒙造山带的南缘。其边界断裂―赤峰-开源大断裂从撰山子矿田北侧经过,控制了该区域的构造-岩浆岩带。从晚古生代末到中生代,本区位于古亚洲域和太平洋域叠合的重要部位,经历了复杂的断裂活

2、动,为中生代地壳热演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背景[1]。总之,作为古陆块边缘地带,该区经历了多次的陆陆“开合”,造山和造盆运动的反复更迭,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频繁,有利于诸如Au、Ag、Mo等核幔源元素[2]的富集,是有利的成矿构造单元。因此,华北板块北缘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金矿带(区),赤峰―朝阳金矿带便是其中一个亚带,而撰山子金矿田则位于赤峰-朝阳金矿带的北段。  2.燕山期花岗质岩体特征  矿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其主要为花岗质岩体,主要岩体有烧锅营子岩体、落凤毛岩体、大城子岩体。撰山子矿床主要分布于烧锅营子岩体和

3、撰山子-落凤毛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其中烧锅营子岩体出露规模最大,在矿区的中生代花岗岩体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从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上而言,烧锅营子岩体属于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其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条纹长石、微斜长石、石英、斜长石、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等。副矿物以富铁低钛为主要特征,微量元素矿物种类复杂,可见Ti、Zr、Nb、Ta、和REE的硅酸盐、磷酸盐、氧化物以及硫化物等。此外,早期的花岗岩中还含有高丰度的Nb-Ta矿物以及石榴子石等指示深源的矿物。需要指出的是,烧锅营子岩体为富金岩体,平均值高达8-

4、11.33×10-9,相当于地壳中金克拉克值3.5×10-9(黎彤,1981)的2.286-3.237倍。下表为是常见氧化物的含量(ω,%):  (1)烧锅营子黑云母花岗岩和落凤毛花岗质岩体的SiO2含量分别为73.77%和73.34%,皆高于西台子花岗岩和中国黑云母花岗岩的重量百分比(据黎彤,1962)。酸度高是矿区花岗岩的一个重要特征,从金元素地球化学上看,其不利于金元素的富集。但矿区花岗岩的含金量高,在有利的部分成矿,但矿区岩矿金品位分布极不均匀。  (2)烧锅营子黑云母花岗岩和落凤毛花岗质岩体的里特曼指数σ

5、=[ω(K2O+Na2O)]2/[ω(SiO2-43)])分别为1.88,2.21;属钙碱性岩系列;全碱组分ω[Na2O+K2O]=7.6,与西台子黑云母花岗岩体(7.74)和中国黑云母花岗岩体(7.64)接近,均低于落凤毛(8.2)和喀喇沁岩体(8.93);钾质指[K2O/(K2O+Na2O)]×100=55.26,指示岩体富Na;其值与西台子岩体55.3相近,却高于喀喇沁黑云母花岗岩岩体(51.96)和落凤毛花岗质岩体(50.51)。  从以上可以看出,撰山子金矿区花岗岩岩体属碱性-钙碱性岩浆系列岩体,其具有贫

6、Ti富磁铁矿、具有较高的Nb-Ta等微量元素;含金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出富硅、相对贫铝、钠碱质含量高岩石化学特点。  根据阎志军(1997a)的稀土元素测试数据,本区花岗岩稀土元素蛛网图为明显的右倾式。均为LREE明显富集、HREE出现相对亏损,具较明显的Nb、Ta、Ti负异常,这些特征除表明有钛铁矿和磷灰石等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外,还表明了岩石的壳源或有上地幔成因;从轻稀土和重稀土的斜率上看,指示早期有石榴子石的析出。而Nb、Ta、Sr含量较高,指示岩浆源区具有深源的特征。  3.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7、典型矿脉特征  撰山子金矿已发现矿脉近百条,主要受NPa,对应的形成深度为1.7-2.4km[3]。撰山子金矿床石英脉中δ18O在-0.47‰--2.76‰,均值为-1.43‰;δD值为-124.4‰--185.2‰,均值-1.47.3‰[4]。由此可以推断,该矿床主要是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的产物,在成矿作用晚期阶段,受加热的天水或变质水混入,成矿流体逐渐后期变成一种混源流体。  5.成矿机制的初步探讨  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北缘出现过3次大规模构造动力学活动,分别为160-200Ma的后碰撞造山活动、140Ma构造

8、体制大转折末期和120Ma左右的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并伴随着三次成矿爆发[5,6]。换言之,140-120Ma以来,在兴蒙造山带区以及边缘地区,地壳发生垂向增厚,侧向缩短,地幔物质大量上涌,进而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引发了大规模的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从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来看,撰山子矿区中生代经历了至少三次构造-岩浆作用:第一次以海西闪长岩体为代表,发生在中晚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