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文学鉴赏教学的几点尝试

中职文学鉴赏教学的几点尝试

ID:22631603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0

中职文学鉴赏教学的几点尝试_第1页
中职文学鉴赏教学的几点尝试_第2页
中职文学鉴赏教学的几点尝试_第3页
中职文学鉴赏教学的几点尝试_第4页
中职文学鉴赏教学的几点尝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职文学鉴赏教学的几点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职文学鉴赏教学的几点尝试摘要:文学鉴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知活动。好的鉴赏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课程的兴趣,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品析语言文字入手,补充想象,不断质疑的角度引导学生走入阅读课堂。关键词:鉴赏;文学作品;教学方法文学鉴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知活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透过语言文字,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分析,领悟作品的思想,所获得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在思想上作出的反应,得到审美享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获得思想启迪。对于

2、中职生来说,尽管他们中大多数学生都是无奈才选择职校就读的,但他们都经历了初中阶段激烈的升学竞争,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又经历了中考的洗礼,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因此,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梳理文章段落结构、概括文章中心、揣摩遣词造句等浅层次教学上,让阅读教学课堂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活动场所。而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已有的知识能力和人生阅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所构建的精神世界,去发现和感受一个个独特的生命形象,体验人物的情感,融入的心灵世界。即上升到鉴赏的层面来展开阅读教学。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营造和谐

3、生动的课堂氛围,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培养语感,从感受语言文字入手来感悟文学作品的魅力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叶圣陶创作》)语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语言感受活动过程,也是受到美感教育的过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表现技艺等方面的鉴赏来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达到与作品的情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的审美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也就是说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语言文字的阅读训练,逐渐养成的一种直接,迅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4、。在阅读时,我们离不开语言媒介。在语言文字的刺激下,借助语感,在脑海中展现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场景,领悟其思想,得到美的享受。朱自清先生文章《荷塘月色》的第一段,不过才四句话:第一句直接交待心情的“不宁静”,——这是领引全文的“文眼”。第二句一个“忽然”来转折,可见心里“不宁静”之久之深。紧接着第三句写了三件事情:①“月亮”升高了。②孩子们的“欢笑”“听不见”了。③妻“迷迷糊糊的哼着眠歌”。这三件事与荷塘又有何关系呢?原来,这三件事都说明“夜深”了,衬托出心中的“不宁静”。从整段来看:第一句是直言,第二句是隐言,第三句却是反衬。这不是“借他人杯中酒,浇胸中之愁苦”吗?句句写情,手法不可

5、谓不精;事事表意,表意不可谓不尽。于是,引出了第四句“带上门出去”。对朱自清写景抒情文字的赏析,我们只要闭上眼睛作一回味,那“不宁静”的情状,尽在不言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字(语言媒介)的品析,体会其意境,达到入其境,会其意,融入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鉴赏出其真心,鉴赏出其真意。正如金代元好问所言:“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与张仲杰郎中论文》)补充想象,透过自身的审美经验,去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美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文学作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本身就具备美的特

6、性。在鉴赏过程中,我们从作品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环境中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并由此产生兴奋,愉悦的心情达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进而激起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追求崇高理想和愿望的心理过程。比如《窦娥冤》,“头脑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和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方法,对音乐较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的和敏感性的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遂渐揭示出来的内含的意义。”(《文学理论》)这是因读者的审美经验不同而导致的阅读差异。在一般的课堂阅读课上,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从情节、结构、线索、

7、环境、主题,给学生做彻底的“生理解剖”。学生完全没有了想像和创造的空间。一篇美文佳作,与其由教师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把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如果语文教师硬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个学生,这无异于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为教师对文本的体验和学生的体验收获是不可能一致的,这里有生活经历、知识积淀、文化修养、感悟能力、性格气质、年龄层次等左右感悟效果的因素。因此,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韵,去领悟作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