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的标准

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的标准

ID:22655691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的标准_第1页
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的标准_第2页
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的标准_第3页
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的标准_第4页
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的标准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的标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骈文的起源或形成的标准  刘彦和《文心雕龙丽辞》: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也。序《干》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字句或殊,而偶意一也。至于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

2、韵俱发。至魏晋群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厘。然契机者入巧,浮假者无功。  刘彦和《文心雕龙丽辞》以骈文起于西汉,魏晋群才发扬光大。在刘彦和看来,首先,骈文是发展变化的。其次,两汉骈文是丽句与深采并流的,逸韵与音韵无关。再次,至魏晋群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厘,即四六句式于魏晋逐渐发展起来。复次,由岂营丽辞到务营丽辞是骈文产生的一个标志或标准。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这是刻意营造丽辞,这是骈文产生的一个标志或标准。又次,造化赋形,支体必双,刘彦和忽视了头、项等并不成双成

3、对,就算支体必双,为何文章是先有散文后有骈文而不是先有骈文?这里就有一个认识问题,在刘彦和看来,造化赋形,支体必双,人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是骈文产生的一个标志或标准,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奇偶适变,不劳经营,那么,骈文的产生就是人的认识发展到普遍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成双成对之后才可能发生。  既然骈文是发展变化的,那么,骈文的最本质的特征或属性究竟是什么呢?骈文或丽辞最本质的特征或属性就是骈或丽,骈文的最本质的特征或属性就在于骈。既然如此,散文也有骈句,那么区别何在?骈文是有意识连续之骈。散文也有骈句,散文

4、的骈句有两种情况,其一为骈文产生之前的散文,是无意识的;其二为骈文产生之后的散文,虽然是有意识,只是点缀,没有连续骈化。即骈文的最本质的特征或属性就在于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  既然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连续骈化容易把握,那么,有意识骈化如何把握?我认为,有意识是人认识水平自觉的表现。在刘彦和看来,造化赋形,支体必双,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奇偶适变,不劳经营,人的认识发展到普遍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成双成对的,实际上就是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的反映。  《说文解字序

5、》: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周易系辞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阴阳思想的起源据传说当在伏羲时代,伏羲始作《易》八卦,阴阳即为八卦之基础。但是,传说的伏羲的阴阳观念还没有上升到思想或哲学的高度。  《国语周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

6、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国语周语》所记载的伯阳父关于地震的解释是以阴阳思想为基础的,但是,其阴阳思想也仅仅是思想而已,还

7、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正义曰:一谓无也,无阴无阳,乃谓之道。《周易系辞上》上文: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则一绝非无义。《周易系辞上》下文:阴阳不测之谓神。正义曰:天下万物,皆由阴阳,《周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系辞上》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把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刘彦和《文心雕龙原道》: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

8、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文章原于道,不仅文章内容原于道,就是文章的形式也原于道。《周易系辞》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文章形式上必然要走上骈俪的道路。汉字的特点有形成骈文的可能,但是,最早使用汉字写出的是散文而不是骈文,我认为就是当时还没有骈文的意识。骈文的意识只能于使用汉语者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是产生骈文的意识的最根本和最可靠的判断标准。  骈文的意识的产生同时还伴随着中国文学的自觉。屈平是具有巨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政治之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