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

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

ID:22674337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0

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  _第1页
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  _第2页
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  _第3页
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  _第4页
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  _第5页
资源描述:

《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关键词:传播学传播理论研究范式[摘要]:本文以国外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作为视角,考察了欧美传播理论话语在中国的诠释和变异,研究了西方客观经验主义的大众传播理论如何被潜移默化地等同于传播学的过程,同时以《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为例,对我国目前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应该进一步开阔视野、注重研究范式、重新思考传播理论的教学与应用。  陈丹青的《退步集》中用了一幅赵卫东拍摄的肖像照:一个穿着皱巴巴不合体西装的农村青年站在土墙边,正凝视着镜头,墙上挂着一张刘德华八十年代拍摄的海报。精彩的是下边的评注:“

2、他所仿效的不是真的香港人或西方人,而是本村第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人”。[1]沃尔特.李普曼生造了“假(拟态)环境”(psedo-enviroment)这个概念,追溯这种被中介的经验的来源。这是自信能够判断真假的传统经验主义者的见解,但从现象学的和诠释学的角度来看,其实这种经验并不假,它们同样也是社会实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换个角度来看,它们就是中国特色,或者是“自主创新”。  中国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也也是在这种想像中起步的。按照吉登斯的说法,社会理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双重诠释”(double-hermeneutic)[2],社会理论会被行动者用来反作用于社会(比如“主权”概念的效应

3、),我们所研究的个体有能动性,他们会根据理论作出改变。被中介的传播学也对当今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产生了冲击,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开始运用这种被中介的传播学考虑和处理问题(比如我们的政府发言人制度和最近通过的应急预案),“大众传播”“媒体”等成为流行词汇。被中介的传播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管理社会信息的行动。问题变得越加复杂:传播学在中国学界的诠释是第一层中介,社会行动者从学界那里获得的对传播学的理解是第二层中介,具体到中国具体国情下的操作是第三层中介,最后,对使用经验的感知才能成为“传播学”在中国应用的社会实在。  “传播学”翻译中的断裂  要理解传播学在中国或者中国的传播

4、学,我们要从理解传播学在中国的译介开始。库恩主义认为,教材是一个范式确立的重要标志[3],因此,考察教材的移译是研究此问题的捷径之一。  首先不能不提到施拉姆着、余也鲁译述的《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1978)。余也鲁是施拉姆的弟子,他对许多概念的翻译对后来者的解释影响深远。比如此书的英文名为“Men,MessageandMedia:ALookatHumanmunication”(1973),余也鲁先生它译成了“传学概论”,“传播”成为了“学”。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有学者开始介绍传播学,[4]但是直到1982年北京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后,“传播学”这一命名才算是正式合法地进入大

5、陆语言系统。1983年由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小册子中明确使用了“传播学”这个概念。1985年陈韵昭在翻译ethodsandUsesintheMassMedia”时,将其名译为《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施拉姆上书的新版“Men,essagesandMedia:UnderstandingHumanmunication”(1982,加上了另一作者ichaelGurevitch编的《大众媒体与社会》(MassMediaandSociety)、JenningsBryant和DolfZillmann主

6、编的《媒体效果:理论和研究的进展》(Mediaeffects:advancesintheoryandresearch)、OliverBoyd-Barrett和ChrisNeunication,台湾译为《大众传播学理论》),还有前面提到曾译过两个版本的Severn和Tankard,Jr.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及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还有出了5版的DennisMcQuail的《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McQuail’sMassmunicationTheory)据说也在翻译之中。这类教材引进得较早,虽然近年来,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教材的译介开始起步,但大众传播理论一直是我国传播学研究与教

7、学的主要参考材料。  第二类是传播理论教材,例如Stephenassmunication:ASociologicalPerspective)虽然出版时间略显早了一些,但是从传播研究案例的角度来剖析传播理论的应用是该书的独到之处。  以上的总结虽然很不全面,但是从中也能大致看出,我们的教材引进主要侧重于大众传播理论,对传播研究的其他领域(特别是人际传播、修辞学等)介绍得还不够;泛泛的概论介绍偏多,而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考察还比较少;此外,在理论范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