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想及其在传统家具中的表现

中国哲学思想及其在传统家具中的表现

ID:22693964

大小:6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30

中国哲学思想及其在传统家具中的表现_第1页
中国哲学思想及其在传统家具中的表现_第2页
中国哲学思想及其在传统家具中的表现_第3页
中国哲学思想及其在传统家具中的表现_第4页
中国哲学思想及其在传统家具中的表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思想及其在传统家具中的表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思想及其在传统家具中的表现中国传统家具经历了从席地起居到垂足而坐的过程,家具的功用及其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也在承继与变易中演化,但它们都蕴含着一些共同的哲学思想,并且这样的思想既是独特的也是合乎历史逻辑的,是中华总体文化环境的必然产物。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家具是人工制品,它的物质性和主体性都很强,人们在对自然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就面临着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及行为。家具涉及到材料的选择、应用与处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又不可避免地从艺术角度对它进行品评。“文”、“质”对立的取材观,对“时中”的季节感受,天时、地气、工巧、材

2、良的艺术观,气之清浊的批评观,可以说,中国人独有的哲学观念就决定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形式与特点。古代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而人们首先尊重的就是自然,即“天”与“地”,如果进一步扩展的话即是“质”。在哲学与美学方面,中国有着“文”与“质”这一对范畴,它们反映的是“人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代,甚至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乐”与“礼”也必须以自然为法则。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道家经典《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说明人道要顺应天道,天、地、人,三者相通。在这种

3、哲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艺术总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去寻找美。在中国艺术中,很早就出现对自然的描写和讴歌,表现自然之美和表现社会之美、人自身之美是一致的,写自然也就是写人生,物和我交融为一。在我国古代,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艺术中,自然是最高的美学原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迹象已经很明显r,所以,当诗人颜延之听汤惠休说自己的诗是“错彩镂金”时,才会“终身病之”。但是中国总体艺术也并非一概重“质”斥“文”,“文”的作用也经常被强调,这又以儒家为最突出。荀子言:“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_自美”

4、(荀子·正名)。立足于实际欲望的合理满足的基础上来观察美的荀子,特别强调了美与人为活动的关系,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而庄子则说“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庄子·外篇·骈拇第八)。他还提出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这与儒家的主张刚好成为鲜明的对比,非常突出地反映出儒道两家美学的不同倾向。一个认为保持天然素朴的状态才是最高的美,一个则认为不对天然素朴的状态加以改造即不可能有美。在中国,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天人合一华夏上古农人总结生产生活的实践,从获取

5、实利的角度去考察人和自然,认识到了天地调和,四时合律很要紧,那是农耕丰收的保障,所以从实利的时空观方面又概括出一个高层次的哲学范畴“和”;而又从和的立场去统领时空观,去判别时空的利与不利,以及判别一切在时空中进行的人事的利与不利,利者即谓之中和为用。《周易》有言曰中则昃,月满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礼记·中庸》载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思是君子的中和合利的行为,要与四时变化相配。“和”的观念指导下产生了“时中”等时间观念和天地阴阳相谐等空间观念,例如《

6、系辞下》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这些观念继而又一起被用于指导艺术创作。《礼记?乐象》言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尽管玉这种材料作为家具的用材有清凉甚至冰冷的触感,但古代的中国人还是很喜欢用它,甚至帝王天子也不例外。它很可能与我们的民族对时间节次的感悟有关,,也许正因为如此,汉代天子在冬天还使用玉几,宁愿不嫌其烦地垫上软垫,也不放弃玉几。李清照更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诗句,道出冰凉的触感在冷凉的境况下带给人

7、的心理感受,也引发了对人生、对季节的感慨与体悟。这就表现出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中国艺术中,“天”、“地”的因素与“人”的因素同等重要。《考工记》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其言良,即指工艺和建筑的善美、实利而美观,而良又与天时地气密切相关,天时地气与美质巧工合和相谐,方成就其良。中国古代艺术品评中往往少不了“气”这一范畴,曹丕曾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曹3S:《典论·论文》)。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说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

8、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认为“清”气是属于天的阳刚之气,而“浊”气则是凝滞于地的阴柔之气。《黄帝内经》也认为清浊为阴阳的两种属性,前者配天,后者属地,若高下倒错,人就会生病。袁准的《才性论》认为凡万物生于天地之间,有美有恶。物何故美?清气之所生也;物何故恶_?浊气之施也”。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