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word版

《全要素生产率》word版

ID:22694634

大小:6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全要素生产率》word版_第1页
《全要素生产率》word版_第2页
《全要素生产率》word版_第3页
《全要素生产率》word版_第4页
《全要素生产率》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要素生产率》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全要素生产率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目录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1概述经济学角度1宏观经济学1生产率增长率1方法比较增长会计法1索洛残差法1经济计量法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举例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1概述经济学

2、角度1宏观经济学1生产率增长率1方法比较增长会计法1索洛残差法1经济计量法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举例展开编辑本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

3、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编辑本段概述经济学角度  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

4、: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Merton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宏观经济学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

5、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

6、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1957)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中国,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估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2—199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

7、增长率为0102%,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13%。王小鲁(2000)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3—1999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1978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1979—1999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理论思考,如郑玉歆(1999)对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进行了详细讨论,但未给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估算。易纲、樊纲和李岩(2003)提出中国经

8、济存在效率提升的四点证据,指出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面临的困难,并给出新兴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但他们也未给出具体估算。本文在析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出中国1979—2004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此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编辑本段方法比较增长会计法  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增长会计法,另一类是经济计量法。增长会计法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估算过程相对简便,考虑因素较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