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

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

ID:22696662

大小:51.7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0-31

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_第1页
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_第2页
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_第3页
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_第4页
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概念,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倡导的各民族“和而不同”的发展观,在尊重、继承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保存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性发展的同时,主张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张彼此互相借鉴,求同存异,促进世界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文化多样性[作者]黄仲盈,广西民族问题研宄中心助理研宄员。南宁,530028[中图分类号]D63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_454X(2011)02_002

2、4_007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命题,并对当前的世界潮流和国际局势,提出了“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题。以“和谐世界”这一概念为切入点,结合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古代的“大一统”思想,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论,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系列促进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举措,十七大提出与全世界人民共建“和谐世界”的

3、主张……等等,所有这些,说明中国民族理论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由“家天下”到“共天下”的转变,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民族理论及民族工作一直遵循“和谐均衡”的发展观的原则,而且也道出了其放眼世界、共享和平的胆略和气魄。一、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本质要求之所以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之一,就在于其将带有西方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的“民族一国家”建制的思想带到了中国。可以说,“民族一国家”的思想是中国国家体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之前是“家天下”的国家观念,之后是“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家天下”在中国封建社会,所代表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秩序论和世界观,所谓的“浦天之下,莫

4、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就是集中的体现,至于“五服制”、“中华世界秩序论”等则是这种“家天下”的思想观念衍生出来的具体操作形式。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家天下”的模式虽然确定了帝王权威的至高无上,但在“五服制”、“中华世界秩序论”的具体操作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思想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开明通达的民族政策,同时也体现中央王朝追求四海归一、力求保持各民族多元文化体系的“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正因为这样,统一才成为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主流。而“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也曾遵循过

5、苏联“民族自决”、“联邦制”的建国模式,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慎重考虑,最终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这种转变:一是符合了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二是贯彻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家天下”还是“多民族国家”,尽管两者的统治意识及其具体操作形式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追求一种多民族统一、和谐、共同发展的社会模式。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和谐均衡论”的思想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了国家的建制模式上来。作为一种实验与探索,“民族一国家”的模

6、式则是中国由“家天下”到“多民族国家”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和衔接点。“民族一国家”的体系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有着深刻的联系,在民族主义者的意识形态中,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单一模式。且不论这种完全单一的、同质的国家是否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少之又少),就从其实质来说,要求其公民享有同一价值、历史、文化或者语言,不但不符合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发展实际,也排斥了多民族和谐相处、多元共生的历史事实。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清王朝的国门大开,不但西方的各种理论方法一涌而进,也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家天下”的国家模式融入到了世界国家体系的

7、运营机制之中。近代中国,从封闭到开放,随着帝国主义与清王朝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强势的“民族主义”思潮面前,曾经充满优越感的“家天下”也备受质疑和抨击,而当时深受民族主义运动青睐和推崇的“民族一国家”就成为了梁启超、孙中山等人进行“强国救民”运动的首选。从梁启超的“谓他人而自觉为我”到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再到蒋介石的“宗族主义”,无不是对“民族一国家”这一理想模式的追求。我们暂且不论这一模式移植到中国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