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笔记》word版

《教育哲学笔记》word版

ID:22698937

大小:97.5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8-10-31

《教育哲学笔记》word版_第1页
《教育哲学笔记》word版_第2页
《教育哲学笔记》word版_第3页
《教育哲学笔记》word版_第4页
《教育哲学笔记》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哲学笔记》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育哲學》筆記書名:教育哲學作者:伍振鷟主編出版社:師大書苑初版日期:民國77年7月第一篇緒論第一章哲學與教育的關係(鄭世興)第一節哲學的意義與題一、哲學的意義(一)通俗的概念(二)哲學的涵意1、哲學是愛智哲學(Philosophyorphilosophie)是合希臘語之「愛」(philein,i.e.tolove),與「智」(Sophia,i.e.wisdom)而成,意思是「愛智」(loveofwisdom)。2、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哲學的方法論、認識論、價值論,甚至於形而上學,對於一般科學的研究方法,認知的分析、價值的判斷,往往具有指導的功能,而形而上學,對於科學研究也有消極的規範性作用,

2、使科學的認知,不至於逾越純理性的認知領域,而流為假科學。所以,哲學可說是一切科學的原理;亦即一切科學的科學。3、哲學是規約4、哲學是思辨5、哲學是分析  如孔子所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及荀子所謂:「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二、哲學的問題1、哲學應該是「講理的」及「有人味兒的」,不應該是「悖理的」及「玄幻的」。2、哲學的題材一定要涉及「人之所以為人」,作為一個認知或價值判斷的主體;及認知與價值判斷的客體。3、研究的方法大致可粗分為兩類:(1)思辨(2)分析4、「哲學」一辭,兼指哲學的題材與方法(matterandmanner),即兼指「哲學與哲學思考」(philosophy

3、andphilosophizing)。  ※我們可試著對哲學下個界定:「哲學就是對認知及俱值判斷的主客體的批判分析。」36第三節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杜威說:「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教育須根據普通原理而實施,而普通原理則須根據教育實施的結果來考核。」一、哲學和普通教育應有的關係(一)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就中國的哲學家而言,孔子為儒家哲學奠定基礎和體系的第一人。他的哲學思想,可說是實踐道德哲學,尤其是仁與義,終極的思想在求眾人的安樂,所謂「安人」、「安百姓」。教育的任務在培養人格,他以六藝教人,「因材施教」的原則,更吻合現代心理學的原理。孟子教育方法的獨到之處,是順應自然

4、、懷疑精神。荀子倡導性惡論,主張禮治主義。在教育思想方面,他的有教無類、重視學習和教育功能、主張教育機會均等、提倡尊師重道以及注重環境教育等,都有極大的價值。宋朝朱熹為理學大師,他的窮理學說,成為宋明理學的靈魂。他的白鹿洞學規,對書院教育有深遠的影響。他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居敬」、「窮理」、「踐實」等。明朝的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使理學中的心學,大放異彩。他討論心性最為精粹。他建立其「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及「致良知」一貫的哲學思想體系外,在教育思想方面主張「拔本塞源」、「蒙以養正」、「實踐良知」等。指點學生採用討論問答、用函授啟導學生的良知。清朝顏元實利主義的哲學思想,倡導「由行而知」、

5、「習行見理」、「反靜習動」等,自成一家。教育思想對後世的啟示是:「變化習染」、「計功謀利」、「反靜習動」。 西洋的哲學史而言。哲學家兼教育家的傾向也十分明顯。如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Sacrates469-399B.C.)重知識與道德,主張「知行合一」、「知德一致」,認為應從「瞭解自己」做起。倡導「詰問法」(Socratizing),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法。柏拉圖(Plato427-347B.C.)在哲學名著《共和國(或稱理想國)》(Republic)中,闡明瞭公共教育的意義;在《法律》一書中,也深切地討論有關教育的問題。羅馬時代的哲學家西塞洛(M.T.Cicero106-43B.C.),認為卻對

6、國家盡最好最大的義務,便是教育並造就青年。中世紀的哲學家聖湯姆士.亞奎那(St.ThomasAquinas1224-1274),為經院哲學的代表,認為一切學識皆來自天主,知識的獲得受神權的影響。對於教師和學生均兼顧並重,而在「論教師」(Demagistro)一文中,論及教師的職責,在教學程式上與天主合作。  文藝復興時代的哲學家尹拉士莫斯(D.Erasmus361466-1536),是人文主義者,教育上主張「教育不應強迫,只應輔導。」近代的大哲學家笛卡兒(Descartes1596-1650),在其《方法論》中卻批評當時的教育,對教育方法有間接的貢獻。洛克(JohnLocke1632-170

7、4)正式建立了經驗哲學的體系,而外在的感覺(Sensation)和內在的反省(Reflection)都是經驗的來源。盧梭(J.J.Rousseau1712-1778)是位自然主義的哲學家兼教育家,在1762年出版了《愛彌兒》(Emile),開端便說:「天造之物,一切皆善;一經人手,便弄壞了。」建立了自然主義的教育學說,影響現代兒童教育極大。菲希特(JohannGottriebFichte1762-1814)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